时间:2024-05-11
张志恒
【摘 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比较多地采用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日益下降。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向,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特征 必要性 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式。关于隐性教育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在学界中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1]”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1]综合以上各位學者的观点,隐性教育就是不同于“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直接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显性教育”的另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一种隐目的性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施教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无非就是将这种潜移默化的施教过程局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太大区别。
隐性教育由于其教育方式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教育模式经验化、教育过程分散化等弊端。但是隐性教育也有众多优点。
首先,受教育者自主性。隐性教育由于倡导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受教者受教,所以受教者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其次,教育载体广泛性。隐性教育方式不如显性教育单调,隐性教育着重强调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
再次,教育作用长期性。隐性教育由于隐含了其教育的目的性,受教育者在受教过程中是无意识地受教,所以他接受的教育将会深入意识之中。相比于显性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考试,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受教,在考完试之后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隐性教育的优势当然不止这些。我们要客观看待隐性教育的优点和缺点,趋利避害,才能更好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隐性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因此,促进隐性教育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中的隐性教育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重要举措
有些国家始终笃信“天定命运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国,这些国家在世界各地发动如“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造成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民主化运动。他们也把目标瞄准了中国这个持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他们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国家政权,在全球化浪潮下,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大肆宣扬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抹黑中国革命英雄等打击中华民族自信心;极力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炫耀所谓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交织,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也相互交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腐蚀这部分人。面对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上与国内外不良分子展开“阵地战”,利用隐性教育为自己“正名”。
(二)隐性教育更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
高校学生具有独立性、叛逆性、自主性强等性格特点,他们心里怀有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对知识接收的个人选择性更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向性太强,即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者的强行说教,单方面“灌输”关于思想政治的知识,学生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性差。高校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问号,甚至滋生反感,对课堂有了抵触情绪。“灌输式”教育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任务,部分学生内心深处更会对这种任务式的教育产生反感。
因此,对受教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尽量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应该力求将目的隐瞒,潜移默化,还应该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者两者之间地位的平等,尊重受教者是否接受教育的自由,正如柏拉图所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隐性教育在中国历史悠久,是历史传承的需要
早在先秦时期,隐性教育就被人们所重视。如《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孟母三迁”的佳话流传千古,也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总而言之,隐性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已经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将古人的教育方式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育人于无形之中,还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隐性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隐性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
“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是对每一位教育者的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还要求凭借自身的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首先,发挥教师行为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保证自己的行为与传授给学生的道德知识相一致。如果教师言行不一,将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降低,使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排斥感。假如一位教师天天要求学生讲诚信,但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违背诚信的要求,那么又如何能让学生讲诚信呢?
其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主要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集中表现在道德品质和性格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师“正能量”的洗礼。
(二)学校——隐性教育的圣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巴克指出:“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各个要素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学校要把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融入可见的物质环境中。首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楼、体育馆、电影场等教学设施和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学校应该通过体育活动、科研活动、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浏览信息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学生自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长期以来,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此,教师应当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研究性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研究性课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学生活动的机会,将活动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隐性教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