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石书贵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學生英语学习质量和大学生英美文化知识、英语文学典籍素养的重要意义,阐明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从本质上来说,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通识教育是要造就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简而言之,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需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识能力[1]。20世纪初以来,以哈佛大学为龙头,世界上众多大学推行并建立起了体现通识教育的本科教育核心课程,涵盖文学与艺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道德推理、量化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大学英语课程是体现通识教育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能够在未来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使用英语有效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并不是那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众多教师和学生普遍把英语看作一门工具,未能把它当作通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态度直接造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教育的现象,学生变成记单词、考分数的应试机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模式太单一,依然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支笔,再加有限的PPT”。这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致使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人文知识传递的缺失,导致大学生英语综合文化素养不高。这完全背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出的学生难免高分低能,缺乏国际交流能力。如何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模式,开展多学科知识和文化的教学,成为众多学者和教师关注的话题。
二、从E-learning到Blended Learning
Blended Learning在国内常被译为混合学习,或者混合式学习。但此处的“混合式学习”与以往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并非一回事。20世纪末,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一股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教育界起初认为它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甚至代替传统教育。但实践证明,它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也许会为现代教育开辟一条新的路子,这就是Blended Learning。它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即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网络教学(E-teaching),或者说面对面(Face to face)教学+在线(Online)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把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将大大改变通识教育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对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促进通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对通识教育,我们也要有哈佛大学那样的高度,去看待在中国社会积极变化,教育高度扩张的情况下,考虑到底什么是共同的,到底什么是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公民,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中华文明共同体的传人。通识教育的要义是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和全面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也应该不背离这一方向。目前,这一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学英语教育也不例外。吴鼎民教授就曾经结合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明确提出了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的“三套车”教育理念,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上述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情与志的培养。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的人格主要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大学英语教育却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情与志的培养。而且,目前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太多,学生压力很大。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都全是课本知识,课堂之外,除了完成作业之外,缺乏正确的引导,不懂得如何科学系统地去获取大量的人文、交际知识,也不太善于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这种校园生活不利于人格修养,极易导致学生“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的教学,有效利用线上与线下的空间拓展通识教育。课堂上主要进行教材内容的教学,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课外的在线学习中,学生将要完成大量的与课堂有关的任务,有目的地去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知识、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社会风俗、国家体制、经济制度、地理位置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全面理解,将所学的知识“活化”了,也拓宽了视野,学会了如何了解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以及如何和他们进行语言、心灵的沟通。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实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也能使学生建立必要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情操、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了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
2. 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的课型设置是建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保障。
首先,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大学英语课堂得到了无限延展。大学英语既有课堂内的教学,也有课堂外的教学;既有线上的教学,也有线下的教学。教师一般提前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可以是与教材相关的热身问题,也可以是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问题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或视频等形式。这些任务上传至网络课堂供学生阅读讨论,典型的问题再在课堂上探讨解决。这样,学生的先学知识就大大扩充了,为进一步更加广泛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课外在线课堂为学生扩展视野、提高技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大量的课外背景知识输入以外,学生还可以在班级讨论环节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自由讨论,将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应用。
另外,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允许学生在线选修其他学院、其他教师的各类课程,如英语基础、英语视听、英语写作、口语实践、英文电影赏析、四六级强化、英美文化基础等。学生可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自由选择这些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实用技巧和应试能力,也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辨理解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阐述英美国家文化传统、国家概况、宗教和核心价值观念,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人民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洞悉和辨别能力。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能够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从而更好理解文化的主要反映形式——语言。这样,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得到了体现。
四、结论
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全面的、联系的教学过程,它比单一的传递方式更有优势。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推行通识教育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与特色。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本质的核心,即是实现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因为课外在线课堂而得到无限的延展,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并且學生的知、情、志皆得到了培养,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通识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从师资上来说,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应该是只会听说读写的工匠,他们自身就应该是道德高尚、博学多才之士。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教育技术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利用好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周景辉.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S1): 203-204.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5): 32-45.
[3]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04): 65-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