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职业教育中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4-05-11

林秋序

【摘 要】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开放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术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是非常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式。因此,本文对慕课的应用价值和建设做出分析,以促进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推广。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慕课 应用价值 建设

一、前言

慕课(MOOC)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意指大规模开放性的网络在线课程。慕课的建设思想很早就被提出,但近几年才刚刚成型,逐渐在各院校中推广。慕课的推进势必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冲击,无论是教育学术水平、学分认定、教授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要与慕课相适应。慕课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慕课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合进传统教学中,促使二者共同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慕课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整合

慕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线性,其教学资源的占有度很广。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都来源于聘请的教授、教师等教职工,教材也是由国家根据当前教育的一般形势而编写发行的。对于需要培养职业技能掌握程度极高的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时代的建设需要,慕课的推进将世界各地有利于提升人才质量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归纳,呈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面前,让高职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

(二)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遵循着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教室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而进行课程的学习。众所周知,课堂的面积和容纳人数有限,一些想要学习特定科目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因得不到听课的机会而不得不放弃这门科目。而慕课很好地解决了地点不充足这一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寝室、图书馆等一切拥有计算机的场所学习想要学习的科目。而且慕课并不仅针对在校生开设,还能够吸收社会其他人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规模。

(三)有利于拓展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考试、教师的评价一直都被奉为圣旨。由于评价面较窄,学生的缺点会被单一的评价方式无限放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而慕课的推进能够扩展高职院校的评价方式,让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拥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慕课的建设策略

(一)确保慕课与学术精神相协调

从性质上来说,慕课实际上是与高职教育的学术精神相矛盾的。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模式,只是将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全面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却无法得到具有人文特点的学术性讲解;但慕课的推进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某种程度上来说又促进了学术精神的进步。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好慕课选修课的教学程度,促进慕课与学术精神相协调。

(二)促进慕课与教授教学相配合

慕课的推进表面上看起来冲击了教授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对教授教学的一种否定,但追其根源,慕课实际上是为高职院校的教授带来了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在慕课的推进方面应当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让慕课融入教授的教学过程中,成为教授手中的“教学武器”,促使慕课配合教授工作,为教学过程服務。

(三)确保慕课网络评价与人为评价相结合

众所周知,慕课的评价体系来源于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使得慕课的评价更加详细具体。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分一直以来都是由学校全权管理,慕课选修课的学分认定同样也应当结合传统的学分认定方式。高职院校需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慕课选修课网络评价与人为评价的换算体系,确保高职院校学生学分认定的合理性。

(四)保证慕课与学生学习时间相统一

由于慕课是网络教学,对于学生能否自主通过网络进行慕课学习,学校很难监测。想要保证慕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保证其与学生的学习时间相统一,建立慕课学习报告体系,让学生定期上交学习报告,从而达到管理学生慕课学习时间,促进学生慕课学习效率提高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体系正在不断跟随时代而变革与发展,时代的进步带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慕课的应用价值在时间的变换中得以完整体现,高职院校应当将慕课的推进当成教育的重点任务,分析慕课的基本特征,研究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拓宽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范围。

【参考文献】

[1]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31-36.

[2]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01):78-84.

[3]李艳,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基于231条在线学习日志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73-84,93.

[4]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2):89-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