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道玉
在学习与成才以及创造性的研究中,思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这使我想起德国化学泰斗尤斯图斯·冯·李比希(1803~1873)的故事。一天晚上,他到实验室看到学生还在做实验,问道:“你白天做什么呢?”学生回答:“也是做实验”。他又问:“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呢?”学生无言以对,他以为化学是实验学科,靠做实验就可以发现新物质和新现象。对此,李比希启发学生说,化学既是实验学科又是理论学科,只会做实验而不会思考,发现不了真理。
李比希生活的19世纪70年代,还没有创立诺贝尔奖,自然他也未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在最早的60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有42人是他的学生,他简直就是制造诺奖得主的“工作母机”。这些获奖者都得益他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思结合。其实,这与中国2500多年前孔子的学思结合是一致的,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什么叫思考?思考是人的思維探索活动,而思考力则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思考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源于思维的主体(人)对信息的加工,任何思考都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反思和归纳,获得新的思想产品,即获得发明创造的新创意。大凡具有创造性的杰出发明家,他们虽没有高级学位,甚至也没有大学文凭,但都具有超级的思考能力。例如,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斯隆·马斯克等,都是最杰出的发明家,已经或还将继续改变世界的伟大人物。因此,衡量学习的优劣,不是分数和学位之高低,而是是否具备了思考能力,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所说:“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
古人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能够助你走上成功之路,而坏习惯会毁掉一个人的前途。本质上,教育就是培育学习者的良好习惯,如爱阅读的习惯、爱质疑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等。良好习惯的养成贵在持之以恒,耐久的坚持必有收获。
我的启蒙教育在私塾进行,孔子的《论语》是启蒙读本之一,获益于他的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我较早地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到了花甲之年,我逐渐形成了一个信条,即每日必思,思有新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日除了睡着了以外,其余的时间我都在思考,把耳闻目睹的信息,经过思考的加工,以获得真知。此外,我每日还有固定、系统的思考时间,每天清晨四点半到五点半,我都会静静地躺在床上,反思每日工作的得失,思考一些平常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我真的尝到了学会思考的甜头。迄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教育论著30部,发表文章500多篇,其中有创意的书名和文章的核心观点,大多是在这个“黄金思考”时间形成的。
当今,中国大学的弊端之一就是缺乏对学生思考的训练,致使杰出的人才冒不出来,更遑论出现大师级的人物了。对此,我们不能再熟视无睹,应当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加强以哲学为主的思维方法课程。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方法训练的指导,特别是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他们从事发明创造的能力,这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