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国庆数据看中国消费

时间:2024-04-23

钟正生

暑假局部疫情后,公众对今年国庆的出行充满期待,市场也对8月消费同比增长数据接近“腰斩”后,国庆消费表现能否“反戈一击”寄予厚望。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旅游和消费并没有市场认为的那么乐观,与春节、清明节等前几个主要节假日相比,消费继续走弱,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在散发疫情和部分地区“就地过节”的倡议下,今年旅客发送量、国内旅游出行人数,与2019年同期比均减少了近1/3;国内餐饮继续恢复,但由于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总额”)的比重低,餐饮恢复对社零增速难有大的提振;国庆长假的零售表现弱于劳动节,在8月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从上个月的8.5%大降到2.5%的基础上,消费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好转。

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但在国内各终端需求中,消费恢复最慢。制约国内消费恢复最大的因素可能在于,中国家庭部门实际的偿债压力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而疫情冲击又放大了这种压力。这可从偿债比率、偿债负担两个角度看:

偿债比率即家庭部门的应还债务本息/可支配收入。参照国际清算银行采用的债务剩余期限(18年),采用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作为债务利率,可算出2020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偿债比率为15.0%,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数据的所有17个国家中,这一比率和挪威持平,高于其他16个国家。偿债负担即居民债务/可支配收入。2020年中国家庭部门的偿债负担为137.9%,高于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

新冠疫情放大了中国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下降。4个季度移动求和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新冠疫情暴發后快速回落,2020年四季度见底。今年二季度的最新数据为67.2%,仍比2019年四季度低了2.9个百分点。

未来消费大概率只会温和修复,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好转。政策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来推动消费更好发挥其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

短期措施包括推进重点领域消费、完善消费基础设施、考虑定向发放消费券等。9月16日,商务部印发通知,对汽车、家具家电、餐饮等大宗重点消费,以及线上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作了部署,同时要求优化提升消费平台载体。

与短期措施相比,通过长期政策在根源上提升居民部门整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更为重要:

一是,继续落实“房住不炒”,维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家庭部门的偿债压力进一步激增。

二是,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提高家庭部门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当然,推进“共同富裕”,不应该以牺牲效率为基础,也应加强与其他体制机制改革的协调。

三是,通过稳定就业市场、改善和主要贸易伙伴关系、推动国内关键领域改革等,提振居民信心。

四是,后续可以考虑“稳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做好跨周期调节,避免经济过快滑坡。在美联储即将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不大,但可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考虑拓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使用范围、重大项目适度前移、继续定向支持中小企业等。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千家万户才有信心、有能力、有意愿消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