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霍思伊
20世纪40年代,齐鲁大学校园全景。
山东大学的校名由毛泽东亲笔书写,源自1964年3月他给该校中文系教授高亨的回信。那是山大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半个多世纪一晃而过,今年10月15日,山东大学迎来120周岁生日。
山东大学创办于清末,兴起于民国,在战乱时期风雨飘摇,1949年之后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历史大潮的反复冲击下,山大屡受震荡,几度分合,但始终保有自己的特色,以“文史见长”著称,底蕴深厚。一所大学如何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从山大走过的百廿历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928年,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筹建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成员包括蔡元培、傅斯年、何思源与杨振声等人。蔡元培当时是主持全国高等教育事务的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他一力主张将山大建在青岛。1930年,国立山东大学正式成立,地点在青岛市鱼山路5号,那时还叫国立青岛大学(后一律统称山大),由蔡元培题写校名,并举荐杨振声任校长。
这成为山大的一个重要发展节点。
山东大学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济南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官办大学。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全国进行教育改革,山东大学堂被分解为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所专门学校,后来,六所学校又短暂合并了两年,改名为“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并占领济南,省立山大被迫停办,师生离散。
蔡元培选择杨振声作为首任校长,是有考量的。杨振声毕业于北大国文系,是“五四新文学”的干将。他的中篇小说《玉君》1925年出版后轰动一时,鲁迅评价他为“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香在其专著《边缘的自由》中分析,杨振声是“作家校长”,他自身的人文追求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山大自由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在去山大前,杨振声曾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在1928年提出了“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的宗旨,这一主张后来在山大得以充分贯彻落实。
首任校长杨振声。
刘香指出,由小说家来管理学校,决定学校体制与规范,其直接结果是,山大更注重文科的教育与发展。虽然他们也聘请了大量的理科类的一流学者,仍比不上对新文学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视。
对于招揽人才,蔡元培曾说,一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二看其是否懂教学的方法,只要满足上述两条,不论其人的政治见解或学术派别,均可聘用。杨振声继承了蔡元培的这一理念,在延揽人才上有自己的标准。
1930年夏季,他亲自去上海物色教师。梁实秋和闻一多是杨振声的老朋友,当时二人正好在上海。杨振声劝他们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不妨“先尝后买”。在杨的劝说下,闻梁二人来到青岛,发现 “这地方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一言以决,决定在此任教”。
杨振声聘请闻一多任山大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为外文系主任,因为闻梁二人在理念和实践中都主张中西文化共融,且兼具中西功底。杨振声认为“要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结合”。他还要求山大中文系学生必须修两门外文系课程,外文系学生必修中文系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是中国文学史。而且除了公共英文是必修课外,还有德语、法语、日语作为第二外语可选择。
闻一多在山大讲唐诗,讲英国诗歌,也讲《诗经》。他在阅读西方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时发现,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落后,重考据之风,他便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打通中西治学的不同脉络,“把古书放在古人的生活范围里去研究,站在民俗学的立场,用历史神话去解释古籍”。
此时,梁实秋在青岛市鱼山路33号的公寓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当时山大图书馆的莎士比亚著作在全国是“有点名气”的。
1931年,沈从文也在杨振声的邀请下加入山大,梁实秋说:沈从文只有中学毕业,提拔他的有三个人:第一是胡适,第二是徐志摩,第三是杨振声。杨聘请他讲《散文写作》,将新文学搬上讲堂,这在193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他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使大部分学生能从事于白话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在学生时代打好基础,启发其将来成为作家的才性”。杨振声自己也亲自讲《小说作法》课,把新文学提到了与《楚辞研究》《诗经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等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全中文系课程的中心和先导。
定量实验室。
1936年,校运动会山大足球队成员合影。
1935年,国立山东大学“海鸥剧社”演出田汉改编的著名抗日独幕剧 《放下你的鞭子》。图/FOTOE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