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唐小兴 廖晓华
影像输出技术百花齐放
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发明了静电复印技术,20年后的施乐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出商用静电复印机,这是今天激光型数字打印机的鼻祖,1951年,西门子工程师将连续式喷墨打印变成现实。发展至今,数字型打印技术已成百花齐放之态,形成众多技术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彼此的质量层次各异、互有擅长的领域,在影像输出方面角逐着不同的细分市场。
为了从技术上理清楚各技术门类影像输出产品的竞争优势,笔者针对目前市场的主流影像输出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的输出质量评测分析,实验从清晰度、色彩表现力、中性灰还原、颗粒度、阶段还原以及生产效率6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对比维度
清晰度:从仪器放大检测及目测评测结果来看,设备C能准确再现2.5pt的文字和0.175pt的极细线,清晰度最好。设备B的清晰度其次,设备A的清晰度较差,设备D的清晰度最差。
色彩表现力:从色域测量数据来看,设备A色域最大且优势明显,能完全覆盖sRGB色域范围;设备C的色域略大于设备B,能表现sRGB色域范围的47%~49%,可以满足影像输出的色域要求;设备D的色域只能表现sRGB色域范围的32%,无法满足部分色彩饱和的影像输出色域要求。
中性灰还原:影像输出中性灰的?E值标准为小于6,从测量数据来看,设备A和设备C的中性灰?E值都小于4,中性灰还原最准确;设备B的中性灰?E值小于7,基本符合影像输出要求;设备D在高光和中间调的中性灰?E值都小于7,基本符合影像输出要求,但暗部中性灰的?E值为10.67,严重超出标准范围,视觉上出现明显偏色。
颗粒度:冲印是连续色调,影像没有颗粒,最细腻;设备A、设备B以及设备C都是半色调的,由小网点构成,但它们的输出分辨率都高于人眼分辨的极限(326ppi),都可以满足用户对影像输出细腻度的要求。
阶调还原:从高光到暗调的阶调分成25级,设备A和设备C能全部再现25级阶调,且阶调过度平滑;设备B在L∶1位置出现并级;设备D在L∶27位置出现阶调跳跃,且L∶27~L∶1都并级,在影像输出时会导致天空、渐变色断层。
材料适性:设备A需要使用高级别的专门涂布打印材料;设备B使用的打印材料需要进行一般性涂布;设备C使用的打印材料不需进行专门涂布,材料适应性广;设备D需要使用专门的冲印材料,材料适应面最窄。
设备成本:设备A、设备B、设备C以及设备D之间的设备投入成本比约为1∶40∶40∶15。
对比结果分析
针对前面8个维度的对比结果,可概括如下:
影像输出市场蓬勃发展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进步,影像已不再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高雅艺术”,也不再是职业影像人士的专属,它已逐渐成为寻常百姓记录生活的最直接手段,摄影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70年代或以前的人群,“照相馆”和“洗照片”这两个词,依然饱含着深深的情怀与浓浓的回忆,它们代表的是影像采集和影像输出技术高度融合的传统影像时代。照相馆既能完成拍摄这样的影像采集动作,也能完成照片冲洗这样的影像输出环节,技术普及较容易实现,特别是彩色照相和照片冲洗技术的长足进步,让普通大众得以实现从出生照、周岁照、毕业照、婚纱照一直到全家福的影像记录过程,培育起庞大的大众影像市场。
时至今日,数字影像和输出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影像方式已呈日益边缘化的态势,从市场的主角成为配角,但其依然不会为社会所抛弃甚至尘封,即便目前已远离主流影像输出主场,但在一些细分的、个性化的影像市场领域却能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辉,艺术影像市场便是代表。
传统手工影像输出工艺在西方发展得非常成熟,曾经应用比较普遍。随着中西方的深度交流以及国内重新重视工匠技艺,更多西方传统古典影像输出工艺被引入到国内,推动国内的传统手工影像输出工艺的变革发展。特别是在艺术影像市场,传统手工影像输出方式相较于数字影像方式,在艺术影像创作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和魅力,一些艺术家以传统的影像输出工艺技术为创作手法,结合特种材料的艺术特性进行影像艺术再创作。
现在照相馆已很少有冲洗照片的功能,大众也很少冲印照片,但是总会有几张蕴含特殊意义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值得用比数字方式更可靠的技术保存下来,用更有价值、更精美的传统艺术影像工艺形式进行二次呈现。
同时,国内影像教育事业持续进步,推动大众的艺术摄影审美力持续提高;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之上的数字影像技术,培育出一大批艺术摄影爱好者,其中部分追求个性化的摄影发烧友对传统的手工影像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影像技术工艺,也间接推动了影像产品承印物的技术变革。
80年代以及之后出生的人群是受互联网重度熏陶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为崛起的新生代消费力量,对于影像技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达到人类历史的全新高度。
据权威调研机构统计,2017年,全球拍摄照片的总量达到了1.2万亿张。现在,中国是照片生产大国,因为中国人多,而且喜欢照相。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影像技术的进步,带动大众影像输出市场容量的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厉兵秣马,希望从这个增长的影像输出市场中分一杯羹。
虎彩影像、世纪开元、天意有福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依托强大资本运作、相对专业的网络运营,在面向终端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影像市场中占得一席地位,如文化衫、照片书、台历、写真杂志、LOMO卡、手机壳、马克杯等。雅昌也借助自身在专业影像印刷市场的资源及品牌优势,开创“传给雅昌”这一专业线上影像输出平台,将其影像输出业务从B to B向B to C拓展延伸,并开发了拾光集、宝宝书、家书等轻量级影像定制产品。
同时,雅昌基于时下最新的大幅面影像输出硬件技术,开发雅昌艺术大书这一线下影像定制产品,产品兼具艺术装置和深度艺术欣赏功能,定位奢侈品级、收藏级。目标市场为艺术家、高净值人群等个人,以及家庭、校园、企业、朋友圈、机关单位等团体机构所产生的各类线下影像输出需求。例如艺术画册、艺术亚克力、艺术海报、纪念册等等,以纪念册为例,每年的毕业季,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大學一直到周年聚会都存在一系列的影像制作和输出需求。
中国影像输出市场之殇
影像输出的发展历史是以纸类载体和输出设备的发展为主线的。纸是文明的承载,有两千多年的纸文明发展历程,可基于工业文明发展的纸张生产一直在低水平的发展状态,有一般性的影像输出用纸,但没有国外的高品质的影像输出用纸;而像收藏级影像输出用到的高端用纸,其生产几乎是零;中国有办公类输出设备的生产,可在专业级影像设备的输出方面,中国的技术积累几乎同样为零,市场上根本没有国产设备可供选择。中国有最悠久的历史文明,可在承载文明的影像输出技术领域发展上几乎连续缺席“新老幼”三代,情何以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