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苏铁锁+徐晓晨
在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快速化,按需印刷应运而生。通过按需印刷,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直接将所需文件进行数字印刷、装订,实现“订单印刷”和“即时印刷”。
当前,互联网+出版业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人的认知习惯、信息获取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客户观念的改变,网上下订单购书的企业及个人(BTB、BTC)越发多了起来,真有井喷的势头,以科学出版社的2016年一些订单来分析,有以下数据支持(如表1)。
这么多的品种,每个品种的印数为1~3册,时间周期为3~4天,在保质保量保周期的同时,又要兼顾经济效益,机遇与挑战,摆在了我们“科学人”的面前。如何才能保证客户、印厂、出版社之间的利益平衡呢?针对社会的新业务,需要有新的生产模式去适应与匹配。
笔者所在出版社现有合作数字印刷厂7家,因新业务订单太零散,让许多的数字印刷厂不敢接、不愿接。因为新业务订单品种太散了,印刷厂用人会增多,还易出错,周期无法保证,效益更无从谈起。以致此类业务订单对印刷厂而言,真是一个“鸡肋”,想干不挣钱,不干怕没活的处境。而对于笔者所在出版社而言,面临的困难是零散活难以外发,周期难以保证。
作为出版社,无论多难多散的订书单,均是“上帝”客户的需求,为揽住这些新业务,做为社内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别人不愿做、不想做的事,我们自己想办法去做,并且要做好、做优。
通过模式创新提升POD生产运营能力,充分考虑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同类型生产线的组建方案,通过自建POD生产线项目实现对其图书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创新,并以此加大POD业务对企业经营工作的支撑力度。
①短版生產商业模式:主要配合社内BTB为主的业务,满足再版书、短版期刊、馆配等方面的业务。
②超短版生产商业模式:满足BTC电子商务平台定制化印刷的生产需求。
于2015年初,笔者所在出版社提出了POD生产线自建议案。2015年11月1日开工建设厂房,2016年2月15日正式投产试运营,至今已生产运营一年多,产量及效益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期,分拣入库也是方便快捷。原来生产预期为:日均生产图书100种、800册图书,现日均生产图书可达到400品种、2300册图书。
创新,要有好的团队,好的设想,好的基层经验,以这些为有力支撑,会收到更优异的效果。
笔者从最初设想及工作中的经验分别讲述一下POD生产线生产工作细节的思考:
①文件整理:先制定印刷文件的加工规范(如图1),填写《配置信息表》(如表2),以达到自动化拼版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几百个文件,点按钮拼版,可以自动拼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原来一个印前制作人员,一天可拼版100个文件,就属于不少了。现在一个印前人员可以自己拼版,并操作单色印刷机2台,彩色印刷机2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
②ERP生产软件需求细节改变:让ERP生产软件界面分开管理并显示(如图2),使已印产品与未印产品明确,操作人员对几种形式的产品,方便查找,不乱,使待印产品流程明确化,不易漏生产订单。
③拼版工艺的制定:我们的印品是奥西机器打印的八开平张纸,在做书时,需要中间切开,以便胶订。为使工作简单,在拼版时对版式进行了位置要求,所有八开半成品内文纸切中间,订口处不需要在切一刀,即所有产品“一刀活”,就可达到胶订的条件。这样好处是,操作人员不需要对每一个品种去计算成品书的边空,工作中节省大量的时间,并且也不易切错纸张,产生损失情况。
④封面与内文的握手匹配:做了一个“握手管理”工具(如图3)与一个“握手货架”(如图4),方便匹配,不易出错。原来400品种封面与内文匹配,用3人,占用的厂地大、乱,一字之差的书名,封面与内文极易匹配错。现在用这两种工具,一人操作即可,厂地占用小了,一字之差的书名,封面与内文匹配,根本不会出错。封面握手架的设计与加工,多次修改,可以一次性放200个品种的封面,用扫描枪,扫内文纸中间的二维条码,可以快速、准确地与封面匹配好,省人、省力、省时,效率与准确性提高。
⑤内文分本,二维码作用:内文纸印出后是八开的平张纸,需要中间切开,进行分本工作。在拼版时,内文拼版样式中,中间加入二维码,此二维码可一举三用(如图5、图6)。一是可扫码匹配内文与封面。二是可在内文分本时,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不用去算内文页码数,此书是否少页等,减少一个专门分本人员,并可以实现边分本边胶订工作,提高准确率,降低人力成本。三是可使打印零散产品的内文八开平张纸整仓出纸,解放操作人员一直守在机器旁工作的束缚,效率增倍。
⑥分拣入库:按BTB、BTC客户订单分拣书,做好记录,入库,可直接发行给客户,方便快捷。扫码入库的字号及提示音的修改,正确快捷入待分拣货位号,提高效率30%。灵活的分拣货架,使BTB、BTC客户订单数量大、小情况“通吃”。
⑦印刷机、装订后期机器性能:按现在印刷机、装订后期机器性能而言,基本上均是现代化的设备,智能化、可操作性均很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设备发挥到最优水平。
以目前现在的产能,我们POD生产线操作人员共5人,这样的人员配置,可以说是最优化了。现在,是人工成本居高的时期,节省人员,也相当于提高了经济效益。人员少,更便于生产型公司的管理。
这就是笔者所在出版社自建POD生产线一年多的工作实战,成果与效益可圈可点。BTB、BTC客户订单的零散业务不多时,可以接印数量较多的重印书。
作者单位: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