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引导学生建构与运用语言

时间:2024-05-11

刘竞松

立德树人的提出,要求各学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结合学科教学特点,着力引导学生养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因为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同时,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其他维度的素养。在本文中,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储备和驱动学生运用语言这四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进行详细说明。

一、趣味语言,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以学生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为保障。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形成的积极情感倾向,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保证。而且,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发展不足,立足于此,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首先要采取适宜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将语言变得趣味化,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以《春》为例,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利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清新美丽的初春景色,文章笔触细腻,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篇文章中,有诸多的内容是值得我们玩味的,称得上是情景交融。立足文本特点,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初,首先利用趣味化的语言为学生描述如此画面:初春,天气变得暖和起来,暖暖的春风吹拂着万事万物,像是一张小手一样,将大地抚摸醒了。在进行语言描述的时候,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自主地描绘接下来的场景。如此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有效地走进具体的语境中,为接下来阅读、理解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听读为主,培养学生良好语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针对语文教学说过:“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同样也是学生建构语言、运用语言的保障。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驱动下,理解语言文字,但是要想形成语感,需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一般采取听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建立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语感,为积累、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会立足作者寄予在文字语言中的所思所想,带有情感地朗读文本,指导学生认真倾听,通过听觉作用,结合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牢牢地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切实地感受到汉语言的无限魅力。学生经过不断的听,还可以积累朗读经验。因此,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将朗读文本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活动体验中,分析文本,感知文本内涵,体会文本情感,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从而在听读结合中,形成语感。

三、拓展阅读,丰富学生语言储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当前大部分教师按照教材中呈现的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如此方式,尽管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语言知识,但是单篇阅读所积累的语言知识量是有限的,影响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的语文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此,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時候,本人尝试打破教材的限制,灵活地运用群文阅读,拓展阅读,使学生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信息。

以《望岳》为例,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早已学习到了杜甫的诸多诗句。对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杜甫的古诗词为切入点,设定了“诗圣的家国情怀”为阅读主题,将《春望》《登岳阳楼》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如此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阅读到了大量的古诗词,实现了语言储备的丰富,还在相同主题的辅助下,透过文字语言感知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了解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加深了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为今后自主品析杜甫的诗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学生语言储备的丰富是需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的。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导着广大教师打破课堂和教材的限制,为学生选取适宜的文本,驱动学生大量阅读,使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的结合,丰富语言储备,实现语言建构。在组织课堂阅读教学之后,会根据阅读文本主题,向学生推荐类似的其他文章,或者为学生制订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引导学生按计划阅读。在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体验中,学生不仅可以实现语言储备的丰富,还可以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语言的建构。

四、读写结合,驱动学生运用语言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倡导读写结合。因为,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写作是实现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实现表情达意,同时在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加深对所阅读文本内涵的理解。我国的语文教育还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边读边思考,建立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要求勾画、记录相关的信息,实现语言积累。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会利用批注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建构、运用语言。

以《苏州园林》为例,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如此阅读任务:自读文本,厘清文本的写作思路,找出展现苏州园林特点的语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做好记录。在如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细细地品味语言,初步建立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知。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主地记录所思所想,锻炼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根据教师的讲解,验证自身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组织了这篇文章阅读之后,大部分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下,可以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说明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了“介绍校园”的写作任务,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运用,在自主表达中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进一步地加深对说明方法的认知,提升语言能力。

总之,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利用趣味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结合听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拓展阅读,使学生实现语言储备的丰富;读写结合,驱动学生自主运用所学,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语言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36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