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徐茂柱�オ�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提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真学语文课堂”呼吁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构建真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以读促悟,深入思考
自始至终,朗读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回归本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读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非常活跃积极,尤其是作者描述的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朗读来促进学生解读文本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试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例如有的学生就对文本第七自然段描写的小伙伴们在冬天捕鸟一段内容非常感兴趣,于是教师鼓励学生读一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将文本中的感情充分抒发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同学们,在你小时候冬天下雪的时候,你会做什么游戏?你有过捕鸟的经历吗?当时你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回到美好的回忆中,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谈论自己的童年生活,露出了快乐的笑容。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教师让学生朗读这一段内容,学生们对于文本中作者抒发的喜爱百草园的感情有了深刻的体验。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对文本中的情感透彻把握,还需要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多元诵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同时体验式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细致揣摩,深入品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高效阅读的目标。
二、对比切入,有效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比切入,有效探究,让学生快速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启发学生抓住文本中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进行阅读切入。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比较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角度体会,例如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这样,经过大家的阅读,在文本中一共找到了两处孔乙己的肖像描写,比较之后发现相似点很少,但是不同点却很多。例如在前文写到孔乙己的身材高大,穿着长衫,即便这时的长衫不仅脏而且破,但是在后文中出现的孔乙己却连这样的长衫也没有了,而是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夹袄,且盘着腿在蒲包上坐着,靠着草绳来支撑自己的身体。除此之外,孔乙己以前由于经常挨打挨饿,所以脸色青白,脸上常常有伤痕,但是现在的孔乙己又黑又瘦。根据肖像描写的对比学生们认识到孔乙己生活在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中,这也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在这篇小说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主人公的肖像描写进行解读突破,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文本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咀嚼词语,升华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境界。深刻体会文本情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咀嚼,品味效果会很好。尤其是文学作品中一些有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品读这些词语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在這篇文章中记叙的车站送别这一场景中,出现了“聪明”一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我们也经常夸某个人很聪明,那么文本中使用的‘聪明和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意思一样吗?”经过大家的细心品读,学生们觉得文本中的“聪明”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机智、有智慧”的意思。于是大家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这里的“聪明”一词应该理解为“糊涂”或者是“不懂事”,这样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反语,这样的表述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现在才体会到父爱后而醒悟到自己以前不懂父爱的内疚及自责的心情。
品读文章语言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境进行深入体会,同时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构建以生为本的真学课堂。让学生在真阅读、真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绽放智慧,展现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