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许杰
所谓迁移,就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将已有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起始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概括能力形成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抽象概括
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概括能力的形成人手。文学作品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被繁杂的语言所隐藏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高度的概括能力,通过层层分析,挖掘出事物的本质。
例如,季羡林的《幽静悲剧》中,作者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文章的线索,通过对古藤这一深邃美景的细致描写,与经历过十年浩劫之后的古藤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让读者进行这种鲜明的感官上的对比,使他们深刻的感受到那些对美好生灵痛下毒手的人的愚昧无知。学生能否总结概括到这个层面,就要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了。如果学生不能从事物的表面去深入总结,就不能进而抽象的概括出文章的潜在内涵。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只有这样,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才能将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新的知识学习中去,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归纳概括
初中语文学习的知识,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性,学生要学会运用归纳概括,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归纳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事物较为完整的认识。
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从点滴之处进行培养的。在语文新课标课本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单元总结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本看似关联不大,实则存在一定的共性,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从中发现它们的规律。在单元归纳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所学的文本进行整体的归纳总结,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从第一单元,到最后一单元,在归纳中,将零散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网络。例如学过的散文,古今皆有,分别选人了语文教材的各册中,逐个学习过后,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在一起,挖掘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散文的文章结构而言,虽然作者各具匠心,但终归都离不了“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作者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尽情颂扬了自然美和生命的伟大。再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通过多次对父亲的背影的特写,深刻的表达了父亲对自己的爱。虽然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大不相同,但终究还是遵循着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三、培养概括能力,要注重过程和方法
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只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完成,只要注重过程讲求方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来培养概括能力。
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事情在发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专注到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虽然细微,却可以从中捕捉到人物微妙的感情变化。其次要用心体会。生活,只有用心体会,才能达到丰富我们情感的目的。就像人的心情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一样,用心感受生活,让自己的人生体会更加丰富,可以更好地理解名家的文学作品。最后要学会深入挖掘。追根究底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提倡的,通过深入的挖掘,往往能够发现人生的真谛。例如,在知识的学习中,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收获往往是丰厚的。这时我们可能就要问了,为什么美好事物的获得往往都要经历如此艰难的过程呢?最终,我们会明白,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
除了概括能力,进行迁移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仅仅对知识和生活的总结概括,还不足以在新事物中自如的迁移进自己原有的思想,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让迁移进行得更加顺利。丰富的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想象,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也是文章学习的第一步,学生要对文章进行准确的诵读,准确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方向,审准了方向,才能开始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在诵读中准确的断句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但断错了句,就理解不了语句的内容了。第二,教师的点拨对学生的联想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新问题的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契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产生联想。第三,为了让学生的联想更加充分,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音乐等各种形式创造合适情景,进而使新旧知识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迁移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不只体现在语文学习中,而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学中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