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张海琴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活动,对于启智益能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今中外,情境教学法备受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如春秋孔子在泗水河边为学生谈水论道,宋代胡瑗率学生游历以丰富学识,古希腊苏格拉底用“最大的麦穗”向弟子们施教明理等。就语文学科而言,不仅内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情境元素,在课程活动中还能挖掘许多生成性情境资源。那么,如何运用情境法让语文教学显现内涵魅力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简要性阐述。
一、在多媒体情境教学中显现语文学科的内涵魅力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并具有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储备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功能,是目前先进独特且无可比拟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创设原理,就在于把课文内容场景设计成精美课件,有效地刺激视听感官进而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心理,创设一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活跃氛围,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悟力。
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教师可把包括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图片或视频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演示出来,并反复播放描绘西双版纳的专题乐曲《美丽的凤尾竹》。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景、情、曲势必为学生传递身临其境之感,为阅读解析文本内容做好铺垫。如此而为,不仅可在寓教于乐之中更好地理解文意,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饱含其中的深情及其对西双版纳的无限赞美,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更好地形成融入产生共鸣,从而较好地达成课时教学目标。
二、在自主化情境教学中显现语文学科的内涵魅力
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关系,并倡导开展以认知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和以情感为灵魂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这为素质教学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积极开展语文自主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效强化其自主体验和情感实践,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比如《孔乙己》一文,在认真阅读文本和相互讨论基础上,教师可面对全班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制道具,分别扮演孔乙己和酒店小伙计等人物,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等形式,把孔乙己那穷困潦倒却又假装清高的矛盾读书人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既可深刻体会鲁迅“刀笔”那“人木三分”的语言艺术,又能深切感悟封建“吃人制度”给人们留下的毒害之深久。《变色龙》、《窗》、《我的叔叔于勒》等也都适合以课本剧形式开展自主教学形活动。
三、在生活化情境教学中显现语文学科的内涵魅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众所周知,“联系生活、学用结合”是语文新课标高度强调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开展素质化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活力源泉。理论和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紧密关联,前者一旦缺乏或摆脱了后者的涵养和滋润,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不仅如此,生活情境教学能够不断深化语文学科的内涵,逐步提升其魅力指数。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春天美景的回忆,也可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配合,让他们体验如下情境:
初春时节,杨柳风轻轻吹拂着,嫩绿的小草探出了脑袋,桃花悄然张开了笑脸,蜜蜂嗡嗡作响,蝴蝶翩翩起舞,小鸟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声,溪流欢快地奔跑着,他们共同为春天增添了丝丝动感。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撑伞走过石桥的行人是眼前最唯美的画面。如此而为,学生既可深刻地感受教材语言的内涵魅力,又能悄然走进文本和作者心灵。
四、在问题性情境教学中显现语文学科的内涵魅力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学龄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善于思考问题,并对新鲜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教师应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善于用问题来牵引课堂教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学会质疑和逐步质疑中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及其教学活动的魅力。
如鲁迅《故乡》中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这句话看似通俗,但初中生确实很难真正理解其涵义。有鉴于此,教师应通过如下问题步步深入:“这里的‘路是生活中所走的‘路吗?它与走在脚下的‘路有什么不同?”然后据此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开动脑筋,并联系文章背景和主人公经历,深层次理解它的含义。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项发展空间较大且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实践课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积极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活动,既可产生造血功能,又能为实践创新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