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潘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一面“吃透教材”,一面“吃透学生”,在讲课教学的过程中下足了工夫,做足了研究,但是,有些教师在“吃透学生”方面还是以经验为主,对学情的把握比较粗放,没有关注到同一班级中不同个体的差异,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阅读课,除了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外,还要对教学班学生有准确的学情分析,并以学情分析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检验教学效果,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例如,陈隆升教授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将学情分析分为三个基本环节:“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形成一条以“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为框架的学情分析连续体,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的整个过程。那么,如何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并将学情分析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呢?笔者以人教版八(上)《信客》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重视学情分析,优化“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之方法。
一、依据学习起点分析,确立针对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所有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实施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对学情把握不当,过高或过低地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势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造成低效甚至是无效课堂。因此,课前学情分析应一改以往的粗放型学情预估为准确的学习起点分析。通过学习起点分析,教师将关注点由群体转向个体,即可明确得知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及独特的阅读体验。据此设置的教学目标能够有的放矢,满足“以学为主”的教学需求,为优化课堂提供前提保障。
让我们来看《信客》一文的教学目标设置过程。
1.分析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分析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规律等智力因素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阅读的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分析。以此为据,笔者在教学《信客》前设计了“课前测验卷”和“课前问卷调研”供学生完成,作为“学习起点”分析的资料。
《信客》课前测验卷设计如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克扣唏嘘稀罕噩耗呵斥伎俩颠沛吊唁文绉绉长途跋涉
(2)用下列词语造句:
穷愁潦倒、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3)查阅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作品。
(4)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根据课文内容给信客制作档案。
姓名:
收入情况:
身体状况:
工作内容(即主要做什么工作):
②作者写了年轻信客哪些事迹?请分条概括。
《信客》课前问卷调研设计如下:
(1)阅读本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阅读本文,你最为困惑的是什么?
“课前测验卷”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本班有40.7%的学生对本课生字词把握不准,注音错误集中在“唏嘘、噩耗、伎俩、吊唁”这几个词上,“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这两个词造句不当。61.6%的学生对作者不了解,原因在于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日常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许多学生对余秋雨这个作家只听其名,不知其作品。36.7%的学生因文本中没有明确写到信客的收入情况,所以不敢做出明确判断。对于信客的身体状况和工作内容的填写,86%的学生能根据文本信息轻松筛选出来。由于本文是散文体例,叙事不集中,58%的学生对于文中写了年轻信客的哪些事迹,概括不当。
“课前问卷调研”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40%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信客的生存状况、身体状况以及其性格特点颇感兴趣;28%的学生对信客被侮辱,受冤屈却宽容待人感到困惑;34%的学生对本文的语言风格感兴趣;还有26%的学生对文中的个别句子的表达不理解。
2.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课后生字词;(2)了解信客职业特点;(3)把握人物形象,感知年轻信客的性格特征。由此制定出“了解信客职业——概括信客事迹——把握信客形象——礼赞信客品质”作为本节课的基本框架。
笔者在另一个教学班教学《信客》时,没有进行学习起点分析,凭预估的学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2)了解信客职业特点,把握信客特征;(3)品味文章语言,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而与文本、与教师脱节的问题。
实践证明,很多时候凭借经验预估的学情和教学班学生实际的学情有很大差异。以此为据,设置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学效果也大大不同。因此课前的学习起点分析对于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情与课堂实施关联,推进教学进程
在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师要时时关注的。一堂课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除了设置贴近学情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学情与课堂实施相关联。在对“课前问卷调研”的分析中,教师已知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解开学生的困惑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为:在不改变教学思路的前提下,以教师的问题为主导,筛选、提取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有兴趣或有困惑的问题,组成教师主问题下的“问题链”,以此推进教学进程,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信客》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如下:
1.认识信客
填写信客档案,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2.走近信客
文中写了年轻信客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1)文章第二部分,写的是年轻信客的什么事?(教师问题)
①信客把死者的遗物送去,那位农村妇女提出的诘问为什么每每使他无从回答?(学生问题)
②信客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对死者的家属陪许多罪?(学生问题)
③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问题)
(2)文章第三部分,写的是年轻信客的什么事?(教师问题)
①信客被诬陷,为何不把诬陷他的同乡和另一女人同居的事告诉乡民?(学生问题)
②信客辞职后常常失去生活来源。诬陷他的同乡发了善心,向他道歉并且送钱,信客为什么没有收下?(学生问题)
③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问题)
(3)文章第四部分,写的是年轻信客的什么事?(教师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信客当校长的事?(学生问题)
②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问题)
3.感悟信客
出示学生在“课前问卷调研”中提出的有价值且尚待解决的问题,组成4人学习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选取部分问题如下:
(1)作者为何在写信客前要写老信客?
(2)年轻信客之前并没有答应做信客,后来为什么又做了信客?
(3)写信客辞职是否有损其高尚形象?
(4)信客死后为何要和老信客合葬?
4.礼赞信客
给信客的墓碑写一段“墓志铭”。
以上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本班学生的课前学情调研基础上的,形成学情和课堂实施之间关联。课堂的提问以学生的问题为“主”,教师的问题为“导”。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教师的“已知”和学生的“未知”碰撞,激起学生沿着教师的“导”一步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参与热情,达到了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最佳效果。
三、通过学习结果分析,检验教学效果
教师观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传统的方法有两种:一为作业观测,一为单元考或期中、期末考试等阶段性考试观测。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也有弊端。首先,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其前提是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应是独立思考的真实结果,但实际情况是有部分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依赖网络搜索或直接抄袭他人作业,导致作业观测结果失真。其次,阶段性考试观测法的确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因其为阶段性,观测的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馈本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利于教师及时反思、纠偏。
鉴于以上存在的弊端,笔者用课后测验的方法进行学习结果分析,即在有教师监督的前提下,限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份课后测试卷。课后测试卷的题量不必太多,只要能反应课堂的教学目标即可,学生测验的用时控制在20分钟左右。以《信客》课后测验为例,设计课后测验卷如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唏嘘、噩耗、伎俩、吊唁
(2)用下列词语造句:
鸡零狗碎、低眉顺眼
(3)阅读散文《香伯》,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在文中先后写了香伯的哪些事?请分条概括。
②从香伯的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香伯是个怎样的人?
基于学生在课前测验中出现对本课生字词掌握困难的状况,笔者在课后测验卷里再次对学生错误集中的几个生字词进行考查。在拓展阅读的问题设计上,笔者设计了与本堂课“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特征”这一教学重点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以此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测验结果统计显示: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易错的生词读音;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易错生词用法;85%的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的方法,概括事件完整,80%的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并能用与人物相关的事件为佐证。
课后测验及时反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结果,教师能及时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做好教学反思,以确定学生新的学习起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