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问题驱动 自主探究——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

时间:2024-05-11

江苏省启东市南阳小学 沈雨辉

【关键字】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的学习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环节,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的活跃度。“发现问题的过程远比得到解答价值重要。”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释问题,通过课堂上问题的迁移,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他们思维的拓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合适情景让学生融入课堂环节

数学情境的设计决定了数学课程的趣味程度以及学生融入课堂的速度。自主探究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教师为了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现出学生创新性思维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学环节,比如在不教授学生公式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或者是迁移的方式自己总结公式经验,或者通过其他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准确地得出圆周长”这一问题。以此问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两种不同思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方向:(1)类比迁移法:“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测出王冠是否为纯金打造”这两个实例都运用了等价类比的方法,那么对于圆的周长是不是也可以类似地使用“化曲为直”的思路运用于圆周长等长的绳子测出圆周长呢?(2)公式推导法:教师通过让学生多次测量不同的圆直径和周长找出直径和周长之间存在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过程,可以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结果总是3点多。教师根据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介绍,并补充说明古代数学家是通过“割圆法”的过程以圆的外切192边形周长作为圆的近似面积从而得到的圆周率约为3.14,即学生在计算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结果时出现的神秘的3点多的数值。通过这种方法引入圆周率以及圆周长的计算过程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他们在解决不同问题的时候回忆起公式最初来源,对于判断公式使用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在“疑”中生“趣”,“趣”中“探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教学目标。多种环节的情景设计,实现了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自主学”,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过程,才使得教学过程行之有效。

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环境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首先需要心中有惑要解,这种疑惑的来源需要教师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悬念环节,这正是利用了侦探小说抽丝剥茧,寻找真相的环节妙处。数学课堂在性质上与侦探破案的流程类似,都是需要针对某一存在的事件提出值得怀疑的问题,根据问题寻找发现真相的突破口。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合理地为学生设下提出疑惑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最终在课堂结束时尝试解决最初的问题,这样学生既能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满足感,增强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在教授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引入: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为360°,那么以此类推192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规律的类推过程自己找出对于边数大于2的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规律为,(n为多边形的边数)。这样让学生以该问题为蓝本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就会乐于探究实践,寻找一般规律运用到普适条件中,其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对于小组合作探讨问题模式的把握将会影响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中的合作能力水平。优秀的课堂小组可以实现在课堂上将协作操作、观察、思维共享与小组成员间语言表达捆绑在一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问题解决者。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参与了整个小组合作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借鉴其他成员的长处来完善的思维发展,达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

小组合作讨论是在一个自由沟通、相互学习、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针对别人的看法提出质疑,并完整表达出自己看法,带领小组成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讨论模式覆盖全班所有同学,在整个数学课堂上营造尝试交流的环境,主要意义在于不仅单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探求和进步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对自己有合适的定位。

四、合理设置课堂环节优化学生探索途径

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在理清数学过程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共同结合的模式改变传统数学学习的旧思维,让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富有情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独特之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的环节至关重要,好的教学环节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维持源源不断的课堂思维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精心设计、丰富课堂授课环节,并借助这些手段巧妙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不仅是课堂,学生以后在进行数学习题训练的过程中也会对题目进行反复推敲,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教师在讲解行程问题的例题: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校,小芳也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学校,求出两人家相距多少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中出现的情况,然后请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如果第一个学生没有考虑到两个人的家在学校的同一侧还是在不同侧,教师就可以使用一些探究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比如,“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但是还不够完整,其他同学还有其他思路吗?”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并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要求,直到学生能够完整地分析题目中的两种情况,教师再用幻灯片以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过程。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一方面告诉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放过问题中的每一个细节,要进行多方向思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使用作图法解决遇到的行程问题更加有效。

在以问题迁移为主导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涉猎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做到“博观而约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内容生动化,以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课堂环境中,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通过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学科认识:即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