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向融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转身

时间:2024-05-11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小学 傅 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注重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融合”更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语文本体的言意融合,还要将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融合,将语文与信息技术等进行融合。作为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科”“全育人”“多主体”的视角,去设计、研发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言意共生:促进语文本体的融合

所谓“融合”,就是融入、整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懂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以融通为路径。融通的理念,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通通道,让师生之间、教与学、语文与生活等方面进行融通。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语文本体的融通,概而言之,也就是言意共生。

言意共生不是语文教学的理想,而是语文教学实实在在的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更要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言意共生,就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很多教师觉得文本的语言朴实无华,因而觉得嚼之无味。事实上,简单的语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正是大家写作的一种风范。这种风范,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文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围绕落花生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重点是议花生。通过花生的特点,悟出做人的道理,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思辨感怀。比如文中有父亲一段经典的话语: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一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这句话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有哪些修辞?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样的教学引导,不仅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而且关注了文本的表达形式。换言之,不仅关注了文本“写什么”,而且关注了文本是“怎样写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言意共生。

有学者深刻地指出,一篇文章往往有两个“精灵”,其一是文字,其二是精神。言意共生,就是让语文教学自我整合,就是要让学生学“整个的语文”,学“语文的整体、全部”。通过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既关注文本的思想内容,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文本。

二、内外兼修:促进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语文教学不仅要实现语文本体的言与意的融合,而且要实现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课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等的融合,这样的融合,笔者称之为“内外兼修”。内外兼修,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不应将学生束缚在语文甚至语文教材的狭小的圈子里,而应当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课外阅读的乐园,回归生活的大天地。

回归语文课外阅读的乐园,教师可以用语文教材与整本书进行互动,可以用整本书与整本书进行组合,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类的整合”。这样的一种融合,有助于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性视野。比如学生学习了《祖父的园子》之后,可以引入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学习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以及《“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等书籍。这样的课内外学习的融合,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立体、更加饱满。回归生活的大天地,就是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应当努力贴合学生的经验、生活,让学生的经验、生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通过语文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生活。比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忆读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分享自己的读书生活。可以借鉴课文中的方法,从读书的经历、读书的好处等方面谈起,从而有效地将课文教学与学生经验、生活等无缝对接。

内外兼修学语文,能消除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教材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隔阂,恢复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教材语文与生活语文的原初的关联。通过内外兼修,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力、语文想象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力,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技道合一:促进语文与技术的融合

走向融合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融合语文学习内容,而且要融合语文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与现代的语文教学方式必须进行融合。这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融合,能增强师生的互动,形成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创设情境:傍晚的静态的茂盛、高大的榕树,早晨榕树上群鸟清脆婉转的鸣叫,能够展现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睁大着求知的眼睛,高速运转着语文的大脑,课堂气氛自然十分活跃。在情境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问题等进行导学,从而启发学生的文本解读向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榕树的?”“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自然就能思考、探究出课文的写作特色:一静一动,强烈的对比,榕树上空众鸟盘旋、振翅高飞,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样的文本与图片、音频、视频等交互式的语文学习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体验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融通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抵达语文理解的通透与语文实践的通达。借助于信息技术,能去除教学对语文的遮蔽,焕发学生的灵性,从而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然性与自由性得到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将审美教学与立美教学等进行融合。这样的语文融合教学是一种“语文跨界教学”,是一种“大语文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