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茶乡茶事茶人:基于茶文化特色的人文课程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4-05-11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第二小学 李佳莹

茶乡茶事,是资源背景和茶俗茶业,落脚点是人,但并非简单的茶乡人,而是受茶文化浸润的有家国情怀的茶乡新一代人。懂茶、爱茶,是茶文化发展的传承者;亲乡、恋乡,是新茶乡未来文化的创新者。

溪龙,被誉为“中国白茶之乡”,白茶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溪龙小学通过学校茶文化特色课程群建构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特色活动,使得生活在茶乡的孩子在人文素养、艺术修养上有提高以外,更加的纯朴、求真、感恩,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从茶乡的文化、自然资源到茶事的体验活动,再到小茶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梯级的三个维度。

本文尝试依托地方资源的应用,从茶乡、茶事、茶人三个维度来建设地域性茶文化特色的人文课程,把学校现有的课程进行重新开发或整合,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并付诸于实践、研究,使得茶文化课程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通用性。使得茶乡的孩子们在实践体验、艺术熏陶中,旨在人格提升,核心是人文精神,从而成为新一代的茶乡小公民。

一、以学科思维统领茶,以人文视角传承茶

现如今的校本课程都是外加的,事实上校本课程是补充、延伸、渗透国家课程,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如何融进茶,而非抽出来,即回归学科本位。因此我们将“茶文化”这一地域特色融入各学科,以学科思维统领茶。

比如我们将茶的美文,融入语文;将关于茶的小实验融入科学学科;通过给茶叶估重、称重、辨别质量、设计茶包装、广告词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本学科要达成的学科素养。地方文化提炼浓缩为校本文化的精髓和理念,人文视角即教育意义、地域色彩、回归学生、反哺家乡。

二、唱响“三部曲”,人文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一部】“茶乡茶事茶人”茶文化特色人文课程的衍生

1.在活动中产生课程资源,并加以筛选、整合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我们开展的白茶实践活动有:采茶、扦插、锄草、炒茶、茶艺练习、制作花茶、参观白茶博物馆等等。良好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完成认知建构;对本土传统文化深入地进行了解、认同、传承。因地制宜发挥出“安吉白茶”核心产区的区域优势,积极开发实施学校茶文化课程。通过开展以茶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师生对茶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继而认同再而传承,逐步发现了茶文化这一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有效性和实践性,最后经过筛选和整合,确立了适合我校的课程资源。

2.在课题研究中产生课程框架,完成课程群体系的设计、架构

我校依据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以全面贯彻落实课改精神为宗旨,以开展各种茶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普及与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以白茶为特色的办学奠定基础。

3.在“茶”文化相互作用下产生课程文化

学校的文化建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仅课堂、教师是课程,环境、活动同样也是课程。

在溪龙小学的校园内,孕育着浓浓的茶文化气息,讲茶故事、说茶史、写茶经、画茶画、诵茶文、背茶谣、作茶诗、唱茶歌、学茶艺、跳茶舞……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部】“茶乡茶事茶人”茶文化特色人文课程的模块

1.社团课程模块——从课题走向课程整体管理

周三下午的社团课程模块——进行分层分类。开学初,我们首先将课程设置公布于教师群,让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领课”;再让各个班的孩子们自由选择,根据自身喜好“挑课”。通过选课、混龄走班的形式,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从学生兴趣入手,构建从普及教育到特长培养的育人模式。

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课程深化和校本,进行整体顶层设计,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让学生人人成为创客,让社团课程成为学习生长的共同体。

2.特色课程模块——从生本课堂走向自本课堂

学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根据本土资源和特殊学情开展《茶香氤氲润童心》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课堂渗透、学科整合、德育活动、主题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学校独有的特色课程。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专门抽出5-7节,分三个学段系统全面地学习小学茶艺拓展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每个学段均有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三个活动实践类板块:“白茶丰收园”、“游戏宫”、“白茶奖章墙”。主要围绕识茶、种茶、采茶、制茶、泡茶、藏茶、茶艺、茶道等内容展开编写,是集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生活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拓展性实践课程。同时结合少先队创造性地开展“白茶之星”争章活动。课程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能够使孩子们在掌握泡茶技艺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

此外,每个单元均编排有五个课时的内容。每个课时里均有两个导学的卡通人物“安安”和“吉吉”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根据茶道里的“眼耳口鼻舌意”六识,我们相应地设计了“看一看”、“听一听”、“试一试”、“闻一闻”、“尝一尝”、“想一想”六环节。在每个课时的最后还编排了“实践园地”,旨在关注每一位学生,以每一位学生为本,重心更加下移了,更加关注每一个性格迥异的鲜活生命。

3.主题实践课程模块——超越传统课型走向结构模块

学校立足地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基础上,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对原有的学习方式场所进行变革和拓展,开展了丰富的小茶人主题实践体验活动。学校一直以来依据“白茶文化”特色,立足打造“茶园式校园”,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

【第三部】“茶乡茶事茶人”茶文化特色人文课程的依托

1.依托“白茶文化节”,构建生态社区混龄学习群

研究过程中除了构建像社团课程模块这样的学习小社区以外,学校也尝试着每年筹办从三月上旬持续到四月中旬的“安吉白茶文化节”活动,今年就顺利且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此活动分为开幕式、阅读季、采摘季、收获季、闭幕式五个篇章。

如“溪龙小学首届安吉白茶开采节开幕式暨我是溪小小茶农——3.12白茶栽培活动”就是一个生态大社区。让高年级的学生一对一地教一二年级的学生如何种茶苗,平时如何养护茶苗等,这样的混龄学习群在无形中认识自己、服务他人、团队合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环境。

2.依托“主题实践周”,从知识与能力立意走向思维与审美立意

校本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时间的“缩水”,而是将片断的、碎片式的活动整合,并将活动内容主题化、课程化,打破学科界限。我校利用开展主题实践周活动,打造项目学习课程,使得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改变思维、达成思维的显性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向在课堂外的思维生长、审美层次提升的终极目标。

3.依托“茶文化教研节”,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茶文化整合课程。当然,学校编排和实际的教育有其局限性,并不能涵盖所有内容,为使茶文化普及教育全面推进,学校还注重茶文化知识教育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渗透,并组织开展“茶文化教研节”,体现茶知识普及教育的针对性。

三、一些后续思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的地域文化熏陶出一方人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身边熟悉事物逐步向外扩展的过程,尤其是新生事物。在这个扩展的过程中,兴趣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作用。挖掘安吉白茶文化资源以创建学校文化特色是一个研究课题,一个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更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文化。文化是需要积淀的,经历时间和实践的积淀,相信茶文化资源一定会成为更加严密、切实可行的地方课程学习资源。

文化是无形的,更是难以传授的。文化的积累和积淀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短时间聚集的。对于某个方面的文化,只能依托传承和发扬,对茶文化内容开展普及性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