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马洲兵
古人在研究睡眠时,认为“能息心,自瞑目”,倡导“先睡心,后睡眼”。其实,醒觉上也有个“醒眼”与“醒心”的问题。眼已睁开心还没醒,这不是真正的醒。医学上提倡醒后先养养神、醒醒心,尔后再睁眼下床,否则会出现视力模糊,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
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眼虽醒而心未醒的现象。比如,有的人见虎一毛而不见其斑、见树摇而不见风、见衣衫而不见人;有的观事睹物分不清轻重与大小,甚至辨不清黑白与美丑;还有的只能看近、看浅、看粗,不能看远、看深、看细。这些多是只用眼看、不用心看的缘故。
现代社会的五彩缤纷常让人眼花缭乱,错误的东西也往往披上时髦的外衣、打着进步的幌子,许多是非问题并不像“泾水清清渭水浑”。看问题光凭眼不靠心,很可能“成像”与“真相”出现偏差,做出错误判断。常有贪官狱中悔恨在位时“瞎了眼睛”,实际上根本的还在于“迷了心窍”。
孙思邈在其经典著作《千金方》中提出“息心”,讲究“半醉酒,独自宿,软枕头,暖盖足”。还有人认为,要“勿想杂念”。前者讲的是外在环境,后者说的是内心世界。其实,“醒心”又何尝不取决于生态之“清”、心灵之“净”呢?如今,“醒心”的外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关键是作为个体需要打扫好心灵卫生,清除掉那些让人执迷不醒的私欲杂念。有了对事业的进取心、對利益的平常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反过来作用于环境,也就形成了醒心的良性互动。
点眼药水有助于眼醒,“喝墨水”有助于心醒。拥有智慧的心,才有明亮的眼。比如,要学点政治,“政治乃众人之事”,一个关心政治、了解政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心怀全局、登高望远的人。比如,要懂点哲学,哲学是“聪明之学”,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那难免会看错人、做错事、走错道。比如,要知点历史,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知往才懂得观来。有字无字之书读得越多,心灵越是清醒亮堂。
醒心,有时离不开旁人“叫醒”。人难免有犯困打盹儿或闹铃叫不醒的时候,领导、同事、家人等“推一推”“喊一喊”,帮助提个醒,可以避免“睡过头”。确实也有人不识好歹,你热心叫醒他,他反而冲你发火。越是这种情况,越表明需要人叫醒。
《大学》里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养一番“醒心”的功夫,方能耳聪目明,察细微、看本质、观大势。
(摘自《人民日报》)
【素材解读】
耳听为虚时,就需要用双眼去证实;眼见却未必为实时,则需要用心去感受。怎样才能练就一颗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心呢?常给心灵喝点“墨水”——学政可以养心,明哲可以保身,读史可以明智。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除了要擦亮自己的双眼,还要叫醒自己的心灵。
【适用话题】
眼明心亮;把心灵叫醒;用心看世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