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原 文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我明告子②。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③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④?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⑤之,虽日挞⑥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⑦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 释
①戴不胜:宋国大臣。
②我明告子:明,明白地;子,尊称对方。
③之:学习,运用。
④傅诸:傅,传授,教授;诸,兼词,兼代词“之”(他)和疑问语气词“乎”(呢)。
⑤咻:嘘气,引申为吵闹。
⑥挞:用鞭棍等打人。
⑦庄岳:庄、岳指齐国国都临淄著名的闹市区。
【译文】
孟子问戴不胜:“如果有一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要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应该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回答说:“应该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可是众多的楚国人干扰,即使每天用鞭子督促他,想让他学好齐国话也是很困难的;要是把他带到齐國的街巷之间住上几年,那时你就是天天鞭打他,强迫他再说楚国话,也不可能了。”
【赏析】
祖国幅员辽阔,方言差异很大。齐国人的山东话与楚国人的湖南湖北话就往往难以交流。今天人群流动大,特别是推广了普通话,问题就不是那么大了;但在古代,确实是一个问题。孟子当然不是在讲语言甚至方言问题,他是用生动的事例说明环境和氛围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古有“孟母三迁”,今天大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