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想象奇特 比喻新颖

时间:2024-05-11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③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②剑铓:剑锋。

③若为:怎样。

【赏析】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思鄉的迫切之念及久谪外地的愤怨。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与交往甚深的友人前往看山,心情应是无比爽悦,此“山”绝非一般之山,应与韩愈说的“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奇山相似,是以柔美著称的。然而柳宗元渴望见到长安和长安的亲友,在秋季,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之时,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感交集。此时此刻,他眼中的这些山峰就不再是柔美的,而像尖刀一样剜割他的心肠。看山引起其内心之无比痛苦,寄情于景,颇为贴切。“尖山”是实写,但“海畔”却是虚写。有学者认为,诗人心目中的“海”,其实是指佛教中的“苦海”。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苦海”正是柳宗元一生经历的自况。如今柳宗元三度遭贬身在柳州这一更为穷困之所,欲归不能,这柳州贬所,不正是一个深深的“苦海”吗?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天是万物由盛转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逐客来说,却是觉得犹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融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浪漫,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出来,使人读来倍感凄婉,堪称名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