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敬一山
今年,全国多地发现有年轻教师带学生给偶像应援的现象。其中,江苏省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公开组织全班学生为某流量明星录制应援视频,被停职停课,该校校长也被当地教育局诫勉谈话。山东、河南也发现类似情况。
这类行为,混淆了个人喜好和教师职业的身份边界,遭公众反感或被官方处理,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这种现象可以说已具有一定普遍性,只当作个案处理当事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看到背后更根本性的问题——随着文化娱乐产业以及网络的普及,追星现象越来越普遍,粉丝越来越低龄化,那么教师该扮演什么角色?教育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这次事件焦点中的几位教师,自身都是粉丝,有喜欢的明星,如果他们言传身教,示范何为理性追星,本可以是很好的教学互动。遗憾的是,他们走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把教学“粉圈化”:或把学生当成自己追星的“工具”;或因为学生不认同自己的偶像而大动干戈。
近年来,粉丝群体的低龄化,本就是公众较为忧心的问题。但这种趋势恐怕很难阻挡。今年5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其中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1%,而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网络为“粉圈”的形成创造了极大便利。追星、打游戏这些过去看起来近乎“洪水猛兽”的行为,已经深度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使青少年理性、健康地活在网络时代。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从教育角度看,这次被曝光的几位教师,本身就没有经历过理智追星的教育引导,可以说相关教育是缺失的。这可能也是这次风波引起极大反响的深层原因——公众本来寄希望于教师和学校能起到教育纠偏作用,没想到现实竟和期望背道而驰。
少数教师的不当行为,必然要有相应处理和反思,但也最好不要由此走进另一个极端——从此学校禁止教师追星或者直接避谈追星。相反,公众希望看到的是教师自己首先具备正确的三观,对于“粉圈”等现象有理性的判断认识,然后对青少年的网络和现实行为能够更加敏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诸如追星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个人喜好和职业行为的边界等,本身都是很有价值的教育课题。
总之,在网络时代,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追星、打游戏这些行为,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引导,放任或者失语,显然都是不称职的。
(选自光明网)
小编有话说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生下来就活在网络世界”,这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正因如此,“全民造星,大众追星”的现象更成为一种常态,对于理智追星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这就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仅是针对青少年,从家庭到学校乃至社会,每一个环节都应对追星持理性态度,合理判断,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三观,衡量好各方面的价值,汲取那些正能量的部分,切记過犹不及。
适用话题
理智追星;网络时代;教育引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