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技法点拨
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凝聚法”?
所谓“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来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人有“观物取象”之说,就是根据自己内在的抽象心意撷取外在的具体物象来表达。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所写事物,都带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说,意象应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说得再通俗一点,寓“意”于“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物抒情”。
那么,什么是“意象凝聚法”呢?所谓的“意象凝聚法”,也可称为“意象优化法”。它是指作者将某一意象的多个方面或者把多个意象集合在一起,来表达自己与之相似或相通的某一意愿或情感。作者可以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情感,寄托或隐含于所描写的物象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收到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课文,运用这一技法的不乏其例。意象的凝聚,既可以集中在一个核心的意象上,也可以借助于一组意象;这些意象既可以是同类象的组合,也可以是异类象的组合。譬如:
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作者借助一串串盛开的紫藤萝花这一意象,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进行“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采用的是“同类核心意象法”;马致远的曲词《天净沙·秋思》,则是借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物象的组合,描绘了一幅暮色暗淡、苍茫萧瑟的秋原黄昏行旅图,表达了漂泊游子痛苦的思乡之情,采用的是异类多象凝聚法。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关键的是要将意象优化凝聚,把物象的含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内容巧妙融合,浑然一体。
在写作中,我们怎样选择“意象”?又如何描绘“意象”呢?
运用意象凝聚法来抒情言志,首先必须着眼于现实生活,准确选择恰当的意象。如中考满分作文《书,我的良师益友》:
在黑夜里,书是蜡烛;在孤独时,书是朋友;在喧嚣时,书是宁静;在困惑时,书是智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文字,作者运用意象凝聚的方法,将笔力集中于一个核心意象“书籍”,采用排比、比喻、引用的修辞手法,以议论抒情的笔调和诗一般的语言,立片言以居要,点明书籍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的主题。
选择了恰当的意象,还需对意象进行具体的描绘和渲染,力求绘形传神,准确生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情思。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课上》:
语文,好比一缕轻风,骀荡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碧空万里;语文,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的心灵,使我的世界光明永存;语文,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使我的人生永不干涸。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飘飘然……
该段文字运用比喻修辞,将“语文”这一核心物象具体描绘成“轻风”“骄阳”“细雨”等类同意象,把语文的“奉献”精神展现得“触手可及”,形象可感;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充满诗意和韵味,并具有行云流水之气派。
本版供稿 王代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