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正式落地为广东9市联动建设注入了活力,为推进大湾区发展增添了动力。
《纲要》的出台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如何理解和落实大湾区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下面就《纲要》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
要深入学习大湾区规划纲要十一部分的内容,首先要了解《纲要》的出台背景,这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石。
(一)广东诉求国家推动
大湾区是广东诉求及国家相關部门推动,通过智库系统研究,纳入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大湾区从最初提出的“重要战略”,上升为“重大战略”,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2017年4月4日,***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以“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明确了区域发展的方向。201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崔世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协议的签订奠定了《纲要》的基础,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个阶段。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意见征询和充分论证,2019年2月18日《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为大湾区共融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大湾区建设者的信心。
(二)历史的选择时代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之一。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过去4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广东命运的关键抉择。今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再一次落在了广东人的肩上,广东人必将与港澳同胞一起架起合作的桥梁,为两岸三地人民共同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打造世界级湾区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珠三角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腾飞的契机。
(三)人文环境与经济实力
珠三角地区粤语环境造就了海外华人华侨第二大母语群体,推动了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也给广东文化增添了西方文明。201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同年深圳GDP已超过香港,展现了区域优势和经济实力。
二、城市定位与协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纲要》中明确了其中4个核心城市的定位。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纲要》中4个核心城市的定位可以看出大湾区各城市的特质,这也是国际湾区“去中心化”的经验,国际一流湾区的一般特征包括:经济高度发达;创新资源集聚;生态环境优质,人口红利持续;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轨道交通发达;区域发展功能明确,都市圈去中心化等。对比国际湾区,大湾区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将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经济高度发达。2015年东京湾区GDP占到全国43%,虽然广东省30年来GDP排名全国第一,2018年广东省GDP为9.73万亿元,与全国CDP90万亿元的规模相比,在比例上还远远不及国际湾区的发达程度。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空间还很大。第二,创新资源集聚。“2016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39家美国企业入选,其中12家来自硅谷,中国仅有华为1家上榜。《纲要》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就是希望通过科创投入强度、产学研结合,引领型企业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打造大湾区在创新资源聚集方面的优势。第三,生态环境优质,人口红利持续。《纲要》第七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国际湾区生态环境与优质生活服务提供保障。大湾区人口7000万,城镇化率深圳100%,佛山94.96%,广州86.14%,具有一定的人口红利可持续性,同时,珠三角具有先天的自然优势。相信在大湾区国际化标准的建设之下,生态环境与优质化的生活服务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第四,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轨道交通发达。《纲要》中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节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在打造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目前大湾区轨道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很多区域还没有形成轨道全覆盖。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也由于过关等原因,通车量并不高。因此,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作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都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第五,区域发展功能明确,都市圈去中心化。《纲要》中第三章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是湾区指领作用的体现。国际湾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上有清晰的划分,比如:东京都,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产业形态,着重发展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横滨市,湾区贸易中心。千叶县,空港经济、国际物流和临空产业。琦玉,承接行政、居住、商务职能。茨城,信息产业,集聚大学和研究机构。《纲要》中4个核心城市的定位也是基于区域功能发展及规划设计考虑的,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其它三大湾区,大家都知道世界三大湾区都是在一个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大湾区是要在一国两制、三个自由贸易区的架构下建设的,法制建设与创新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如何根据《纲要》规划要求,理解并推进大湾区建设
首先,要有拥抱国家战略的心态。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抓住历史的机遇、把握好发展的契机。任何改变都会带来机遇,也会有风险,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发现和创造机会。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大湾区建设是珠三角的新引擎,同时,也是国际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
其次,大湾区城市间存在理念、认知、行动上的明显差异。这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纲要》明确了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决心,我们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以合作、创新、包容的姿态,在统一理念、统一认知、统一行动上多下功夫,认识到不同,才能够留大同存小异。同时,在三地文化背景、法律体制等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加快要素流动,加强创新合作。
第三,目前三地整合程度较低,缺乏整体协同。需要三地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发展,突出各地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完善在教育、文化、服务、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达成共识。在城市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互补,通过前海、南沙、横琴自贸区的深度合作,强化示范区的功能,真正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携手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是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40年广东肩负着排头兵、先行地的使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典型与标杆。今天,广东再次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荣耀,也是责任。每一位参与者都应发扬创新、拼搏的精神,拓展新思路、提升新格局,携手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创造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大湾区的建设谱写新乐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