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陈舒华
活动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这种形式所具有的教育引导、创造提示以及实践启发功能非常值得广大教师的关注.如果应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得到更有效的激励,并使之主动参与到思考和实践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进步.而若想实现这一目标,活动的深度要求便不能被重视.一般来说,深度活动是一种建立在理解上的活动学习形式,它更加强调高阶思维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从而让知识内容得到更加系统的整合,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机联系.笔者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提出初中物理课堂活动的几点改善策略.
一、致力于學生需求的激发
学生在活动中是有需求的,这种需求大体上与教学目标相统一,但有时也未必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个性化色彩.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明确学生在情感、认知、交流等方面的独特期待,以此让深度学习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常用的做法是把活动即将获得的成果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适用于项目活动的物理教学内容来说,这一做法尤其恰当.它将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提升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举例来说,当接触到“物体的浮和沉”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浮沉子,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浮沉现象的原因.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魔术:用手握住塑料瓶,隐蔽地完成握紧或者松开的动作,不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为了让魔术做得更加逼真,另一只手可以在瓶子旁边不停挥动,此时塑料瓶仿佛被挥动的手控制一样,随之出现下沉或者上浮的现象.而在学生对这个魔术进行模仿时,因为没能注意到握紧或者松开的手的动作,所以学生会对此产生比较强的兴趣,如果在此时引入相应的竞赛机制,学生必能更加理想地完成活动学习的任务.
二、保证活动内容的分步展现
在当前的活动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活动自由过度的问题,学生常以漫无目的的态度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无法有效抓住重点环节与重点内容.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活动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必要的分步展现.事实上,若是教材中所提出的活动任务存在指向模糊或者范围过大的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分解的引导.比如,在面对“观察水沸腾”的活动时,因为活动的任务是“观察”,可是“观察”这一概念又不是十分具体,观察什么与如何观察都是应当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弄清楚的.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把活动内容进行适当分解.比如,一是对水在沸腾前以及沸腾时对温度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二是不同时期对水中气泡的特点进行观察,三是对水在沸腾前以及沸腾时声音的变化进行观察,四是观察沸腾后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水能否继续沸腾的情况.另外,若是活动自身便拥有一些推理与分析的内容,则需要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活动内容分解,使之自主把握分析实验要点.因为分解活动是从一个要点变为多个要点,分解后的内容易于被遗忘,因此,教师需要在课件中加以呈现,使学生能够掌握要点和进程,进一步明确接下来的任务,将活动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实验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从而促进深度活动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突出核心器材的应用效果
在物理学传承至今的历史进程中,实验器材是由粗至精不断演变的.初中物理深度活动教学应当关注核心器材所具有的突出探究功能,调整既有的“将活动器材全都选取好罗列在学生面前”的思维.也就是说,虽然对于学生而言,工具的创造难度较大,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最基本的内容对实验探究器材进行自主选择,或是进行此种选择的原因进行分析等.我们可以认为,深度活动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活动,而这种“理解”自然也应当将核心器材作为重要对象,而不是如以往一样继续忽略它的重要性.比如在接触到“阻力给物体运动造成影响”的探究活动时,可能涉及的实验器材包括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小车等.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从斜面自相同的高度向下滑落,斜面的功能似乎毋庸多说,但是若不直接给学生提供器材,而是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活动目标进行器材的自主选择,结果又会如何呢?有同学提出用手直接推,使每次都使用相同的力;有同学建议借助一端固定的弹簧.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中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更容易从目标出发,形成更具原生态的问题,从而可以增加深度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深度学习特别是深度活动所具有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其中闪现的批判性思维的光芒.学生在深度活动中逐步认识到的不依赖于权威的自主探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思维需要补充之处,从而取得学习的真正进步.上面所提的一些案例方法都属于促进深度活动的策略,可以被初中物理教师适时、适当采用,以便与学生共同进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