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王玉璐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新奇的感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造出悬念、设置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分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在质疑中呈现出“学生自己要求学习”的教学场景,从而使高中物理课堂充满精彩.
一、质疑引发讨论,形成科学素养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在质疑中不断进步的一门学科,在物理学中并不存在着绝对的权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理学也在不断地产生新的理论知识,要想不断地产生创新思想,就要用一定的耐心、细心去摆脱陈旧的理论枷锁,敢于质疑才会有更多的物理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敢于质疑的学科素养.
如在教学《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课时,在课本中首先讲到汤姆逊发现电子后,就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在当时对于原子的结构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汤姆逊给出的各原子模型就真的符合实际情况吗?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这个疑问,这样就把学生引领到质疑中,接着教师就提出了卢瑟福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教师把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告诉了学生,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卢瑟福,你能否结合实验结论判断一下汤姆逊的原子结构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呢?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卢瑟福的角度审视实验结论,学生被教师的质疑所激励,开始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就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产生的问题给出适当的提示、纠正,以把学生领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上来.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进行展示,明确了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是不正确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卢瑟福的实验结论总结出符合实验的原子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教师把冲突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质疑,这样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很有兴趣地进行思考;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批判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學习兴趣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是由于具备的知识有限,会导致判断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学生很容易被其中的情境所吸引,这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针对情境中的叙述,判断其中的真实程度,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地进行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如在教学《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一课时,教师就为学生引入了一个新闻情境:某个国家发射了一颗围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它围绕地球的运动的周期是72分钟……教师提出:这则新闻可信吗?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产生了足够的兴趣,经过独立思考、分析,有学生对这个信息进行物理内容的演变:在已知地球半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求出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最小周期.经过物理计算,代入相关数据可以求得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最小周期要比72分钟大,因此可以断定此新闻是假的;还有学生采用了数学上经常用到的假设方法,假设新闻是真的,这样就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计算,得到该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轨道半径竟然小于地球半径,从而推出假设是不成立的,即新闻是假的.
三、层层深入质疑,构建完整认知
在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很抽象、难懂,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采用多层次的提问,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问题引领下,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如在教学《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一课时,学生很难想象完全失重状态到底是个怎样的情况,于是教师就利用层层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完全失重状态.教师就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准备好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在课上,教师先问学生:当在瓶子底部打一个孔,那么水能否从小孔流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毫不犹豫地回答:水肯定会从小孔流出的.教师接着问:如果让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能否从小孔流出呢?学生开始有些犹豫,这时教师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结果学生发现当瓶子自由下落时水不会从小孔流出.趁着学生的这种积极情绪,教师接着问:如果让瓶子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水能否从小孔流出呢?有学生根据刚刚的现象,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瓶子向上运动,水将会从小孔流出.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水也没从小孔流出,这时学生学习的欲望就被极度点燃,这时教师再传授完全失重状态的理论知识,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