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4-05-11

杨志青

创新是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源动力,教育者应当充分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点学科之一,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创新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究其根本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然而,现今的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着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机械化、“分数导向主义”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灌输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学习效率低下,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地调整及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要关注的就是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成就创新思维的基础.观察力的培养方式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不给出具体问题,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其中的问题;二是教师设置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两种观察力的培养方式注重的都是对概念或问题的分析过程,当教师向学生呈现数学概念或某个具体数学题时,不要让学生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要带领他们进行不断地观察,挖掘数学概念或问题中所有的已知条件及隐藏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向.

例如,在进行高中数学必修2中“直线与方程”相关知识的教学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开场:在直线方程中有多种表示直线的方程形式,其中有一种名为“点斜式直线方程”的形式,它的具体表示方法为y-y0=k(x-x0).在“点斜式直线方程”概念提出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同学们能否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判断出这个直线方程的斜率是多少?斜率的范围是多少?如果我们确定这个方程的斜率值,对应的方程图形会体现出怎样的特征?”前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而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则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自然地让学生对点斜式直线方程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对方程斜率的分析及思考上.

二、大胆的猜想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高中生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常常充满好奇,教师应当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进行积极的教学引导.数学这门学科中的许多知识点相当抽象,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及动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利用学生对待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好奇心能带来一系列思考及猜想,而大胆的猜想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教师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大胆猜想.但猜想活动并不是“无根之树”,而是源于过往知识的积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过去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对新旧问题进行合理的联系及猜想,并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严格的推理求证,实现数学知识充分内化,进而建立创新思维活动的起点.

例如,在进行“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一教材内容的课堂教学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猜想,笔者联系前一课所学的“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笔者请学生课前准备好三角板和直尺等工具,在课堂上笔者带领学生将三角板和直尺悬空在课桌之上,同时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当三角板的一条直边与课桌平行时,我们能不能判断出三角板平行于课桌面?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猜想:不能.随后他们会调整手中三角板的位置确认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紧接着笔者再次提出:“如果三角板和直尺有两条直边与桌面平行,我们能否判断三角板和直尺与桌面平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高低导致了在这次的猜想中存在一定差异,这时笔者邀请了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證明自己的猜想.比起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这一数学定理,猜想和自主探究结合的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保证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思维工具,没有了缜密的逻辑思维,任何创新活动都无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要点在于关注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跳出记忆数学公式及定理的“教学怪圈”,转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公式定理与不同数学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缜密的逻辑思维与敏锐的观察力、大胆的猜想等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的教学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逻辑的解题思维体系,从判断问题“是什么”,到猜测“为什么”,再到“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