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张军
在传统习题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属于“高耗低效”,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还会让其产生抵触心理,无法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此,就需要及時调整,做好预防,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引入生活化情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其发现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高效解题,轻松掌握.下面我就结合实例探究生活化情境在习题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计生活化习题,促进知识理解
初中物理基础性较强,学科知识大多源于生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联系实际找到对应的事例,用教材理论解答,比如在水中抓鱼时,为什么鱼的实际位置比人眼看到的深?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冬天睡觉前脱毛衣,为什么会听到“嘶嘶”的声音并伴有光亮?这是因为静电.由此,我们便能得到启示,在习题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入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现象讲解,不仅能降低问题难度,减轻学生抵触情绪,还能拓展其认知,掌握有用的生活常识.
在讲解“浮力”的内容时,相对于之前的学习,这块难度较大,也是教材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并有效理解,我就在习题教学时引入生活实例讲解,尝试运用生活经验引导,让学生有直观认知,生动理解,进而熟练掌握.首先,我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让学生自主交流,围绕“浮力”展开联想.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将一块铁直接放入水中,它会怎么样?”学生随即回答:“会马上沉下去”,我追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铁质轮船可以浮在水面上?”最后,学生陷入思考,自主联系生活情境,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再如,学习“重力”时,我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讲题之前,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将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更快落地?”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对此我就导入要点讲解,借助相关的习题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认知.这样一来,不仅明确了要点,帮助学生有效吸收,还促进其理解知识,在生活情境的依托下轻松掌握.
二、运用生活化背景,培养探究能力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经常会觉得陌生,难以融入,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抵触心理.对此,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将其作为背景,促进习题教学开展.这样一来,便能营造熟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习题训练奠定基础,让其感受到学科的生活性,激发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在习题教学时,可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科问题导入,像很多家长会佩戴金银手饰,而这些饰品的真假该如何判定呢?其中就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如果学生有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探究.此外,学生经常会对一些生活现象感到好奇,不知道为何产生,这时就可引导探究,帮助其挖掘其中原理,像在冬天的时候,学生们喜欢在窗户上哈气,然后用手写字,这时他们就会疑惑:为什么冬天能看到呼气,夏天看不到.对于这类生活化的问题,就可引入习题设计,将其与学科要点结合起来分析讲解,以此深化理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
三、构建生活化课堂,提升学科兴趣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鼓励其探究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基于此,在习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教师设计,学生解决”的模式,将设计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其结合自身经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尝试习题设计,以此构建生活化课堂,提供学生自由发挥、展示的平台.
具体实施时,我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助交流,给其安排不同的习题设计任务,明确要求,立足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加强对知识理解,与此同时提升学科兴趣.在讲解“重心”内容时,我就开展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羽毛球的下端要做的重一些”展开设计;在教完“光的直线传播”后,我就给学生观看“日食”视频,以此激发其思维,让其紧扣知识点设计问题.等到问题设计好以后,我就让其自由交流,相互解答,共同探讨,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多赢,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对物理学习改观,主动融入到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点拨,帮助学生调整思路,促使其知识体系的完善.
总之,在习题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对此要积极响应,有效落实.一方面培养学生兴趣,激活课堂,让枯燥单一的习题训练变得有趣;另一方面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科素养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