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周恒戍
元素观是指,在化学科学中,认为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种观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元素组合的原理,从微观的角度控制化学元素组合的变化.
一、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形态的变化
在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时候,学生通常只有基础的化学常识,而没有化学观.如果学生没有化学观,就不能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物质和物质相互影响带来的化学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从化学物质变化的角度逐步生成化学元素观.
例如,在讲“铁元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根铁钉.一根铁钉是新的,上面没有生锈,一根铁钉是旧的,上面有很多铁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铁会生锈?有的学生回答:因为铁被放在潮湿的地方,所以生锈了.再引导学生思考:铜会不会生锈呢?有的学生回答:铜不会生锈.在生活中经常看到铜丝,从来没有生过锈.这时给学生看一张图片,这张图片是铜制的鼎,至今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学生看到铜鼎生锈了,形成了绿色的绣班.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会生锈?铁也会生锈?它们是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与哪种化学元素发生了反应生了锈?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反思.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从分析物质变化的角度理解生活中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一元素构成的,也可能是多种元素构成的.学生必须理解元素和元素之间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规律.
二、引导学生开展元素化学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化学实验,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化学元素的本质及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化学影响.
例如,在讲“铁元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到铁元素的化学符号是Fe,而铁锈是Fe2O3,即铁锈是铁与氧共同构成的氧化铁.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化学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上说得对不对呢?有没有一种實验能够证明氧化铁就是铁元素和氧元素组合成的物质呢?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看氧化铁与一氧化碳能不能发生反应,如果一氧化碳能变成二氧化碳,并且氧化铁能还原成铁,就说明铁元素变成氧化铁是氧元素造成的.这个学生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加热氧化铁,并让一氧化碳通过氧化铁所在的空间的实验.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知道一氧化碳通过加热的氧化铁所在的空间变成了二氧化碳呢?这个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可以在一氧化碳通过该空间以后连接一根导管,导管下置放澄清石灰水.如果一氧化碳变成了二氧化碳,那么澄清石灰水就会变混浊.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一设想开展化学实验,验证化学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学生了解到氧化铁是氧元素和铁元素构成的物质.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氧元素与碳元素构成的物质,区别仅仅在于如果氧元素不足的时候和碳元素生成的物质是一氧化碳,如果氧元素充足的时候和碳元素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元素观.在元素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化学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灵活应用这一规律,就能控制化学元素之间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化学资料
如果仅仅阅读化学课本,学生就不能全面理解化学元素之间的变化,从而可能片面理解化学元素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元素课题,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元素之间的影响,并通过阅读化学资料、开展化学实验,形成完善的化学元素观.
例如,在讲“铁元素”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铁元素只能变成铁的化合物,无法“变出”其他金属单质出来.这是学生不熟悉置换反应的结果.教师不要直接指出学生“元素观”上存在的错误,而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逐步地熟悉“湿法冶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再用现代化学来解释,这一冶炼的过程是一种置换的反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化学资料,使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片面理解化学元素观,得出错误的化学结论.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化学元素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元素形态的变化中初步了解化学元素观;开展元素化学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元素观;广泛阅读化学资料,形成宏观的化学元素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元素观,有利于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物质和物质相互影响带来的化学变化,也有利于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化学元素的本质,还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元素之间的变化.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