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利用物理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时间:2024-05-11

丁松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探究知识欲望,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掌握和巩固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利用物理问题,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

一、問题促进互动,唤醒探究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问题作为学习的焦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进行生生互动.同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内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当问题被解决时,学生就掌握了知识.例如,在讲“向心加速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曲线运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屏幕上出现的是美国大片中汽车在拐角处漂移的情景,整个车的后半部就是平动过去的,场面很壮观;然后就是奥运会的链球比赛现场的一段视频,只见运动员手拿链球的手柄,快速地旋转,然后放开手使链球飞出.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否观察到当链球离开运动员的手以后会沿着直线飞出.这是为什么呢?在美国大片中,你是否注意到拐角处的路面是内低外高呈倾斜状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问题的解答.为了解决刚刚看到的问题,学生都阅读课本内容,独立思考,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课堂有了讨论、争执、意见统一的场面,教师身处学生中,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得到解决,向心加速度的知识也得到掌握.通过把问题作为焦点,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积极互动,从而唤醒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问题激发矛盾,重塑探究思维

物理知识的学习最终是要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生活问题,与学生先前的认知产生矛盾,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到问题中有目的地思考和想象,揭开知识神秘的面纱.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把平面镜、白纸和光盘的正面朝着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反射光存在哪些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得到:平面镜和白纸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反射光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光盘却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反射光都是彩色的.这时学生就会在心里产生质疑.然后展示一个生活现象: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一定的水,并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铅笔在水面上的部分和原来一样,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比原来粗了,而且在水面的部位铅笔出现了弯折现象.这就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矛盾,使学生想弄清楚到底什么原因致使铅笔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进行新课的学习,积极思维,最终清楚了铅笔为什么会产生弯折的现象.通过给学生展示身边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产生认知的矛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

三、问题扩展知识,激活学习思维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不断理解、掌握、积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使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理解和巩固.例如,在讲“静电现象的应用”后,教师可以演示两个实验,扩展学生对静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演示“两个互相排斥的气球”.教师拿出一把学生用尺和两个一样的气球.只见教师用学生尺摩擦两个气球,使气球相互接触吸在学生尺上面,这时用毛皮去摩擦两个气球接触的位置,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气球将会作出什么反应?两个气球经过毛皮摩擦后分开了.这样,使学生确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且通过毛皮的摩擦失去了静电,让学生经历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过程.然后,演示“漫步的易拉罐”.教师把空的易拉罐放在讲桌上,然后用学生尺摩擦气球,把带上静电的气球靠近易拉罐,提示学生观察现象:易拉罐怎么漫步了?学生看到易拉罐动了起来,确信电荷的流动性是真的.这样,把抽象知识进行生活化实践,为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指导;唤醒了学生的思维.通过实践应用课本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