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朱正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知识本位、教师本位要向学生本位转变,被动接受要向主动探究转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讨论法可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活跃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物理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一、活跃教学氛围,诱引学生讨论
教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开展问题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以新颖的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例如,在讲“家庭用电”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平时在家看电视、上网,如果家里突然出现电路故障怎么办?有没有想过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对家庭电路的布置、安全用电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开头、插座、用电器等家庭电路的组成,对电灯与开关的连接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学生之间应相互尊重,要认真听取他人的看法.对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一致结论.
二、分析学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受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师本位”,学生习惯于服从,问题意识被削弱.教师要摆脱“以教为中心”的观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物理教学,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新颖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获得结论.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中,选择符合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讲“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电阻关系产生猜想,继而开展实验探究,并对下列问题开展讨论:(1)要研究某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2)先研究电流与哪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控制哪个量不变?怎样控制?(3)如何设计电路图,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三、合理分组,控制讨论过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彼此分享、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存有偏差,小组合作趋向于形式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因素,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以5~6人为宜.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有小组长、有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讨论适用于解决难度小的问题,组内气氛融洽、民主意识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观点.学生小组讨论的结论存在分歧,或遇到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师的诱引、启发下,全班学生共同努力,得出一致的答案.例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学生拿出挤扁了的牙膏皮、空的塑料小瓶、生鸡蛋开展探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物体上浮和下沉时,重力和浮力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难以把握重点,教师适时引导: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学生容易回答: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即可.教师追问:怎样利用所给器材和配重物使小瓶上浮、下沉或漂浮?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在小瓶中分别装入不同的重物或小硬币,可使小瓶上浮、下沉或漂浮,即改变了小瓶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所达的刻度V1,将小瓶放入水中使其处于上浮下沉或漂浮状态,再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2,则V排=V2-V1,F浮=ρ水g(V2-V1)……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当物体浸没时:若G>F浮,则物体下沉;若G 四、关注讨论后的评价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评价单一的问题,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要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小组评价,不宜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让学生获得提示、肯定、鼓励等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教育要崇尚实务,回归本真.初中物理教学要摆脱机械灌输、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压制的现状,引入课堂讨论法,能够激发兴趣、引发探究,使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质疑、反思,从而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