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时间:2024-05-11

张志刚

分层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对于现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将层次较为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并针对不同组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展开有区别性或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分类上来说,分层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班级内分组,一种是年级性分组,目前高中采用的“尖子班”、“冲刺班”其实就是第二种分类实践方式。本文主要就第一种形式展开讨论。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

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内容,采取统一授课、统一提问的方法、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保证班级中所有人都能跟上教学进度,面对那些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律性也不够理想的学生,这种方法只能促使其逐渐拉大与班级平均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久而久之丧失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两极分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同时,针对那些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自律性也较强的学生,教师由于长时间出于迎合班级大部分中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得不将统一知识内容反复讲解,而这个反复讲解的过程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则造成了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显然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也会丧失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觉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没有新意。针对这两种极端现象,实施分层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就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其各有所获。换言之,成绩原本就不错的学生,可以在分层教学中实现能力的拔高;原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不断巩固学习基础,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层

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步骤,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掌握情况了然于心。此外,笔者在接触一个全新的班集体时,会利用一套难度较为适中的题目,对全班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课上、课下有关学习能力的观察,再对分层进行适度的调整。同时,出于稳定学生自信心的需要,会向学生强调,分层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之后都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分层没有优与劣,只有基础、提升与拔高。

2.分层备课

在确立分层之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展开有针对性的备课。例如,在讲“三垂线定理”时,笔者分层备课,将教学内容和目标同样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以及教材中的例题;提升层次的学生需进一步掌握同类型或衍生类型的题目解法;高层次的学生则需要熟练掌握“三垂线定理”,并能解决其与其他知识点混合的创新类题目。

3.分层授课和作业

由于当前课堂教学的条件限制,无法将一个班集体的学生分组在三个教室分别上课,所以展开分层授课,就必须辅助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在这个环节中,笔者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预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目的在于不放弃班级的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得。同时,在课堂结束后,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分层作业的模式。同样以“三垂线定理”为例,笔者会在课后安排若干道题目,题目难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安排基础层次的学生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安排提升层次的学生完成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决的题目;安排高层次的学生完成较为复杂、较有难度的题目。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笔者不会明确表示每道题目所属的难度级别,而且对于基础层次的学生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表示欢迎。

4.分层检测

在进行试卷的命题时,笔者会将每种题型按照自己的要求划分为不同难易程度,各层次的学生按照试卷要求,将题目全部完成或者按组完成。同时,在试卷的评分标准上,也会进行适度调整,既要保护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打击高层次学生的自信心。分组检测结束以后,结合成绩重新进行分组,并在教学中将此模式延续下去,周而复始,形成一种确定的流程。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有助于实现班级整体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具有客观存在性,唯有尊重这种差异性,并在其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