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王平
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值得物理教师思索与探究。
一、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习。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预习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预习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我让学生先预习,并归纳总结预习后对本节课的疑问。上课前,我将学生的问题搜集起来:(1)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的两个半球不会被大气压挤瘪吗?(2)倒过来的水杯下面的纸片受不受平衡力?(3)为什么给铁桶浇上冷水,才被压瘪呢?(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要用有毒的水银呢?别的液体不行吗?我原以为学生不会质疑出什么有创造性的问题,顶多就是课本上的一些东西,但是看到他们提出的问题时我有些震惊,原来他们也在认真思考,也在质疑。从那节以后,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二、利用学案“问题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为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学案导学”更加强调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情现状及学法引领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导学案对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探究的作用显而易见。
例如,在讲“声的利用”时,教师可以在学案中采用“问题导引”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问题:(1)在医学方面的利用:________;(2)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利用:________;(3)在自然界方面的利用:________;(4)在生活方面的利用:________。学生总结出一些生活常识,如:(1)有一种水壶,当水沸腾时会鸣叫,我们就知道水烧开了;(2)有经验的司机,通过听发动机工作的声音就能判断出汽车的故障;(3)将一颗石子扔到池塘中的水里,听它发出的声音可判断出池塘的深浅;(4)我们通过脚步声就知道家里面是谁回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注重知识的应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验问题。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演示实验的成效离不开观察,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构建知识。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要直观易懂。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都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形下,教师可挖掘身边的材料,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到仪器简单,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的演示就从身边的材料人手。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师:同学们,在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师: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亚里士多德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这个沿用两千多年的观点,是否一定正确呢?我们来探讨新的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或电子白板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能够促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物理现象,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将抽象事理具体化、微观世界宏观化、模糊现象清晰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