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滴水成海 聚沙成塔

时间:2024-05-11

马国红

一、“语文主题学习” 一课一得,转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简洁、真实、高效

以往的语文课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语文课给学生总是一碧千里,茫茫一片,课堂热闹非凡。课上完后反思一下,我们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很多很多,多的记不起来了,学生昏头涨脑,理不出个头绪,总之教师教的活动丰富多彩,结构完美,面面俱到;学生活动零散,机械单调,探究少,接受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占主流。“语文主题学习” 一课一得的理念,转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正如王荣生所说: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透彻。一课一得,就是指一篇文章中虽然可教学的语文点有很多,但是我们教师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学生学情和课标要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节课里只重点讲一个知识点,把它讲深讲透,让每个学生,至少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围绕这一点,教这一点,学这一点,理解这一点,会运用这一点,让学生扎扎实实“学会”,而不仅是雨过地皮湿,胡子眉毛一把抓。找准点,击破点,一课一得,最后形成相连的知识网,纵横交错,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呈阶梯式走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白杨》时我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实现一课一得,这一课要得到什么,《白杨》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以往按教学目标设计了具体教学环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写不了借物喻人的作文,总觉得很遗憾。学校引进“语文主题学习”,今年教这一课,为了实现一课一得,我大胆取舍,高段学生,没有练习过借物喻人的作文,以《白杨》为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的作文怎么写,抓主线,抓工具性主题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并练习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课堂流程:

(一)链接生活,明确目标

想一想,照样子填写

1.蜜蜂( 勤劳、无私奉献),比喻成( 辛勤的农民 )。

2.梅花( ),比喻成( )。

3. 蜡烛( ),比喻成( )。

4. 小草( ),比喻成( )。

揭示主题,渗透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

(二)借助文本,认识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课文的条理:眼中白杨,心中白杨,未来白杨。然后突出主线引发探究,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十二自然段,思考白杨树有哪三个特点补充批注。小组合作,全员汇报交流。最后讨论交流总结梳理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1.外形高大挺拔。2.品质无私奉献。3.性格坚强不屈。汇报交流中逼近课文的深层问题,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然后顺势而导,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引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借物喻人是指借某一事物说明人品格的高尚,某一事物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有一定的相同相似之处。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边疆建设者身上也有,作者借白杨赞美了边疆建设者,这就是借物喻人。最后进行读、背、语文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诵第十二自然段。

(三)拓展阅读,实践目标

丛书中巩固主线,阅读丛书 《走进西部》第166页《西风胡杨》,画出最能体现借物喻人的段落,思考胡杨有哪些精神,作者借胡杨赞美谁?快速浏览 《桃花心木》《梅花魂》体会它们的相同之处。本节课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如何运用呢?

(四)练习运用,巩固目标

学有所用,听说读写一体化,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趁热打铁。学以致用:构思,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明天作文课写作题目,提前构思。

第二天,作文课,学以致用,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

写作提纲:

第一段:眼中的事物,如小草、蜡烛、拖(墩)布等抓外形特点写。

第二段:心中的事物,如小草、蜡烛、拖(墩)布等抓精神品格特点写。仿写《白杨》第十二自然段。

第三段:借物喻人,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学生写作有法可依,很快就打开思路,赞美之情洋溢于笔下,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往日的无从下笔,一篇篇佳作在学生的笔下诞生,老师学生均颇有收获。这一节课轻松、简洁、真实、高效,突破了小学借物喻人这一写作难点。我班陈宇宁的随堂作文《小草赞》是最有力的见证。

矮矮的个子,嫩嫩绿绿的身躯。没有桃花诱人的芳香;没有玫瑰艳丽的色彩;更没有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影。这就是普普通通,无人知晓的小草。清洁工就像小草一样令人敬佩。哪儿有垃圾,哪儿就有清洁工忙碌的身影。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总可以看到清洁工默默奉献的身影。清洁工带走的是垃圾,而留下的是干净的街道和美好的心情。

这节课我把复杂的教学目标变得简明,把烦琐的教学环节变得简洁,把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实现了语文课堂简洁、真实、高效的转身,实现了“一课一得,人人有得”的教学效果,记忆深刻。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大量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读书平台,让学生爱上了读书,喜欢上了写作

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后,“语文主题学习”理念的引进,大语文观的树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海量阅读,读整本书,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阅读,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支持。于是,在家长会上,我详细介绍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理念、学习模式,让家长了解认可“语文主题学习”,并用微信发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如《孩子不读书将是潜在的差生》《读书与不读书的不同人生》等,让家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迫切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顺利开展,使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提高了,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时放学有事,我忘了一米阅读的布置,七点左右,微信不停地响起,“老师,今天还没有布置阅读任务呢!”看到这些提示心里总是暖暖的,还有几分歉意,但更多的是喜悦。家长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家校读书的氛围便有了,经济上的支持、思想上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效果,阅读延伸到课外,孩子手中的书籍丰富起来,《读者》,不同版本的《呼兰河传》 《巴黎圣母院》《三杯茶》等,书每天在学生手中传阅,这里还不包括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学生是读书的孩子,读书是一生的事情,日有所诵,必有所获。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学生渐渐地爱上了读书,出现了师生、亲子、全班都读书的氛围,黑板报的光荣榜里有爱读书学生的名字和读的书,更有老师读的书,当学生问我:“老师你读的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好看吗?可以借给我读吗? ”我笑着对她说:“好看!但你现在看不一定好看,等你长大懂得爱情时,老师借你看,那时才一定好看。”“老师知道了。”我笑了,学生多么可爱,给学生一个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还有许多学生说:“老师,《巴黎圣母院》好难读。”我告诉他们,慢慢读,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这本书很精彩,终有一天,你会读懂,给学生一个憧憬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生读书后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在他们的写作中,总会出现惊喜,春天的那场大雪,黄嘉欣即兴写了下面一首小诗《家乡的春》。

家乡的春

黄嘉欣

雨牵着雪的手

上演着春的歌舞剧

雪在空中翩翩起舞

雨在地上劈里啪啦

为雪伴奏

跳啊跳,跳的草芽儿探出了头

舞啊舞,舞的冬眠动物钻出巢

唱啊唱,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

奏啊奏,奏的小树抽出新芽

落啊落,地上湿了

水汪汪一片

太陽出来了

照的水洼闪闪的

像春的眼睛一样

我们踏进了水洼

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

家乡的春

像一个万花筒

转呀转

眼前出现了一幅水墨画

轻盈的雪

活泼的雨

急匆匆的太阳

学生们惊叫起来,在赞赏声中,黄嘉欣找到了幸福感,回家与家长分享,家长又分享到了朋友圈,点赞不断,孩子高兴了好几天,读书更有劲了。马静在改写《清平乐·村居》时写道:“忽然,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横冲直撞地把原野变成了两半便安静下来等。”学生们的精彩写作源于“语文主题学习”。现在,作文不再是难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看到学生们每天手捧书的样子,看到互相借阅书时的情景,很快乐,这一切都源于“语文主题学习”的大量阅读,自由阅读,让孩子爱上了读书,喜欢上了写作。“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让学生在真正读书,而非只是喊喊读书口号。“语文主题学习”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生命方式,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