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欧阳行
摘 要:近年来,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大家议论探讨的重点,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更加彻底地进入课堂,也是值得深思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灵感的出现往往会让语文教学呈现出不一样的局面,教师要善于把握,懂得利用,让语文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灵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B-0065-02
当前,教育的核心素养被列入重点研究范畴,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其进行展开,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就需要自觉运用灵感思维方法,在原有形象生动的言语表达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语文教学课堂氛围,进行语文课的协同合作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懂得“抓住灵感”。那么,如何抓住灵感,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呢?
一、用心积累,让“灵感”频频来袭
常态化教学,就是将最平凡的道理融入每一節课之中,特别是语文课,说着最直白的普通话,灌输着最直接的人生道理。每一篇课文,每一例专题,都可以有这种想法,讲练结合,声情并茂。达成师生互动,生成课堂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最正常的、也是最完整的一堂课。但是,看似简单、正常、完整的课堂,却是要花一番真功夫的。因为,除却这些,笔者认为还有一个要素必不可少,那就是课堂教学的“灵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突发事件时采取突变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一堂普通平凡的常态课,加之“灵感”,就会区别于一般,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独一无二的内化。这灵感自然少不了教师平时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唯有用心去记录,才能让“灵感”频频来袭。
二、把握“突发奇想”,让课堂生成深入人心
大多时候,教学有一定的思维惯性,拥有较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得心应手、顺理成章,但是也不乏在个别时候会有与众不同的灵感冒出。当然,对于一些年轻教师,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也是会有的。笔者在这里均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突发奇想”。
在这种“突发奇想”产生的瞬间,如果能够立刻捕捉住,课堂的生成效果当不容小觑。例如,笔者在讲授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时,就曾遇到过这样的“突发奇想”。这首词中有一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按照此前赏析这首词的惯例,笔者边范读边想象,带领学生沉浸在这首词作的意境之中,并分析这雨后风荷的美景。但是那日则有不同,因为在轻轻读到“水面清圆”的时候,脑海中的意境豁然开朗,眼前有着一种与曾经讲授这首词作不一样的感觉。笔者的“灵感”窜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即兴自问:怎样才能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逼真情境?是像往常那样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或是借助解析想象分析?再进一步的话是让学生去迁移到其他所学,去感受“荷叶田田”的画面?感觉这样花光了气力都不能有很理想的效果。那时候的“灵感”便是想要让这些“文字之景”有声亦有色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于是笔者借助了眼前的多媒体设备,当下便搜索了“万达影业”的片头。因为那个片头就是一片荷叶,上面滚动着一颗硕大晶莹的雨珠。当屏幕上出现这幅动态画面的时候,学生的想象有了具体的展现——清圆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微风吹过,荷叶舞动,就在眼前!台下学生泛着光的一双双眼睛让笔者动容,这首词至少这一句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课堂生成便是理想的。这归功于那份“突如其来”,更要感谢自己恰如其分地捕捉住了那份感觉。
三、利用“情感共鸣”,达成教学情感目标
灵感,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较为特殊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并且让它发挥到极致。在我们三维的教学目标里,有一层叫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窃以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它特别凸显了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当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意义。因为这往往可以提升整个教学效果。在抓住“灵感”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利用“情感共鸣”,达成教学情感目标。
以讲授《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对新闻的复习,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等,特别要在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方面下重功夫。
现在的教师,面临的学生都是95后甚至00后,对香港回归这个大事件,他们不会有直观的感觉,更不要说有刻骨铭心的印象了。我们有理由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一难忘的时刻。就是这篇新闻,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我们需要借助这篇课文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带给祖国的沧桑感、使命感,以此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的语文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健全的人格以及热爱祖国并报效祖国之情,这一系列既应该是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就是一种语文教学上很特殊的“情感积淀”。
文学因背景深厚得以醇香致远,教学也因这份醇香变得耐人寻味。如何能让学生和笔者一起随着这篇课文去感受1997年7月1日那一刻的“波澜壮阔”?如何将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也能切身体会?如何能让“情感”通过“共鸣”得以彰显?就是这堂课最“难”也是最“生动”的所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确实需要充分的灵感摄入,从不断的积累到懂得把握,再到轻车熟路地应用,能让一堂课“鲜活”起来,带有可操控却并非生硬死板的激情,会让课堂教学的生成变得无可替代。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才真的算得上具有现实且真实意义下的核心素养教育吧。让每一堂语文教学因为无处不在的“灵感”得以生动呈现,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绽放出一个又一个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王福玉.语文教学与灵感思维[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