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任禹
摘 要:人地协调观是考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开展人文地理教学,将地理教学活动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落实学科素养,达到学科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人文因素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B-0091-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实,无论是区域认知,还是综合思维,抑或是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最终目标都指向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树立和培养。可以说,人地协调观是核心素养的首位度素养,也是核心素养的灵魂。人地协调观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如何看待和处理地理环境;二是地理环境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生存样态;三是人和地理环境如何共存、共生、协调发展。因此,人地协调观离不开人的参与和跟进,教师只有将人文因素融入地理教学,开展人文地理教学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厘清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促进人和地理环境和谐共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的人文地理环境提供基础。笔者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开展人文地理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聚焦乡土地理,讨论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采用就近原则,用学生身边的“活教科书”来教学,激发学生的人文地理观念。农业是社会的命脉,农业生产也是学生熟悉的社会生产活动。因此,笔者从乡土地理的切口入手,选择农业生产这一章节为例,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导向。借助学生乡土来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父老乡亲的情结。笔者的设计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展开,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
(一)课堂活动
先播放小视频“阳山水蜜桃顶呱呱”,让学生收听跟唱,激活学生家乡自豪感,提醒学生关注家乡特色农业产品——阳山水蜜桃。接着教师给学生展示此产品所获得的荣誉,如家乡“拳头农产品”家乡“绿色标本产品”以及一些“质量认证书”等。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何我们家乡要花大力气来种植水蜜桃呢?教师用PPT展示水蜜桃的成长环境需求,一是呈现桃生长、发育和结果的自然环境特征,并结合家乡的自然环境优势,表明家乡既有“天(气候)时”,也有“地(环境)利”。另一个是水蜜桃植历史悠久,已是家乡的名片,其不仅与家乡是“鱼水关系”,更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体现了“人和”的。
(二)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看视频,激活学生内在的自豪感。同时引出话题讨论,“种植水蜜桃的地理区位条件有哪些”?这样,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从而承接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师让学生通过材料阅读,进一步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两层含义,一是农业生产需要选择一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看到了农业生产的地理选择性,也让学生发现人们和农业生产间的和谐关系之形成过程。“人”和“地”协调发展,才能使农业生产结成累累硕果。
二、创设劣构情境,探讨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地理环境
相对于教师创设的指向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劣构情境更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所谓劣构情境,就是指情境化的,定义不明确的或者目标不明确的真实情境。处于劣构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或标准的答案。也因为如此,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尤其对事物间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的影响力的思考。教师要学会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注意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让学生探讨农业生产如何影响地理环境。学生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思考人、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间的关系,感知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精神,也为人文地理课堂的构建添加脚注。
(一)课堂活动
教师用PPT向学生呈现近年来家乡阳山镇农业结构的变化,从所占比重和桃农收入两个方面观察分析资料,学生看后回答以下问题:近年来,家乡不断扩大水蜜桃生产种植面积,是否要点赞,请结合教材说明理由。然后教师用PPT再向学生呈现我国其他地区,如西北、东北以及黄土高原等地区的农业结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地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二)设计意图
学生对家乡阳山不断扩大水蜜桃种植面积分析认为,水蜜桃质量好、口感鲜嫩,是人们购买水果时的“首选”。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蜜桃远销省内外、国内外,同时保鲜冷藏技术又让水蜜桃有了较长的保鲜期限。这一切,都促进了桃农扩大生产的愿望,从而增加了收入和就业岗位,为建设美丽生态之乡打下基础。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农业生产反哺家乡地理环境的实例。
作为对比案例,其他如西北、东北发展种植业则有所不同,以西北为例和地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负荷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则可能造成土地沙化、荒漠扩大和森林锐减等环境问题,不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存。因此,这里的种植业除了发展生产,富足经济外,更需要退耕还林,为地理环境筑牢一道生态屏障,从而保护家园,为建设宜居家园作出必要贡献。
可见,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也很復杂,只有因地制宜,既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考虑地理环境本身的承载力,才能让人、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共建美好怡人的人文环境。
三、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让生产和环保共赢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米袋子,还是菜篮子,都是人们一日三餐的必备。因此,只有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既让农业稳增长、惠民生,同时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保持好生态环境,促进人和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让农业生产和环保双轮驱动,互利共赢,真正体现人地协调观。在此过程中,人的理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具有决定性作用,人们只有坚持人地协调观、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生态第一的理念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才能构筑美好家园。
(一)课堂活动
教师展示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县的分布图,简要介绍我国精准脱贫的文件和施政策略,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盘活某县生产资源,以农业的区域生产为动能来带动当地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你认为此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策略是什么?请结合人文价值、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等层面加以论述,提出自己的个性化方案。
(二)设计意图
党中央精准脱贫的政策既是农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更是为人民造福祉的重大举措,关乎贫困区人们的长远发展和安居乐业。因此,要践行人地协调观,就要运用综合思维的视角来体现精准脱贫的政策,即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同样,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农业策略,也必须坚持人地协调观,尤其要摆正人在发展中的位置,坚持生态、文明、发展三位一体,构建渗透人文理念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为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等多层面思考经济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让经济发展既为生态保护筑牢屏障,为人民幸福生活带来实惠。
参考文献:
[1] 汤国荣.构建区位分析的思维模式,感悟人地协调观[J].考试,2005,(1).
[2]李旭旦.如何开展人文地理的新方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83,(5).
[3]李秋影,张海鹰.人文地理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
[4]贺丹君.高三年级人文地理复习的思考[J].地理教学,2007,(3).
[5]郑耀星.新高中二年级“人文地理”课程内容简析[J].福建地理,1997,(1).
[6]刘芳.“人文地理”高考复习探究[J].地理教育,2010,(6).
[7]汤爱兰,叶国仁.以水稻种植业为例谈人文地理高考复习[J].地理教学,2011,(3).
[8]王芳.抓住义务教材中“人文地理”的閃光点[J].教育探索,1996,(4).
[9]陈贻标.例谈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6).
[10]陈贻标.有关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J].地理教学,2005,(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