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象征人类学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时间:2024-04-24

张桔

象征人类学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西方人类学领域一种举足轻重的理论思潮,通过研究象征符号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紧密联系,把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继结构主义之后又一影响深远的人类学理论。

中国的象征人类学研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众多学者不断的辛勤努力下,已经崭露头角,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经验教训,如对西方象征人类学理论缺乏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中国象征人类学的发展在借鉴和运用西方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同时,仍需突围,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象征人类学理论体系和学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象征人类学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未能有一部既融合西方象征人类学的理论精华,又适用于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特色的理论著作。而今,喜闻瞿明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之《象征人类学理论》专著问世,笔者亦有幸拜读。本书的面世成为首部中国象征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必将成为致力于从事象征人类学的学者的入门之作,避免研究者在该领域少走弯路、少入误区,能够更清晰、全面、系统地掌握该领域的理论体系、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跨学科研究视角突破了既往的研究格局与范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研究广度与深度

综观人类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不难发现象征人类学逐渐成为“文化”解释的另外一个标签,其理论和思想不乏在许多著作中体现,但是仔细研究,似乎提到象征人类学,无外乎以特纳和格尔茨为代表的经典人物,以及由此衍生的关注“文化精神”的格尔茨学派和关注“社会”整合和符号意义的特纳学派。因此,在进行象征人类学研究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了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渊源以及其他学科对象征人类学形成过程的作用和影响,研究理论不免单一,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

而《象征人类学理论》一书正是站在系统的、历史的和跨学科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上来认识象征人类学,使得中国象征人类学的研究突破了既往的研究格局与范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本书对与象征符号研究相关的符号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书中高屋建瓴地指出:“象征人类学既是文化人类学诸多理论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同时又与符号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文艺学、修辞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许多重要的象征人类学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直接影响。”由此深入分析了“如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概念以及弗洛伊德的梦象征理论对特纳仪式象征理论的影响,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以及赖尔有关眨眼睛的体态行为对格尔茨文化解释理论的影响等等。”建立了象征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关重要学派的理论联系与基础,如:“如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原则,巴尔特的符号观念,艾柯的文化符号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理论,里克尔有关恶的象征理论;荣格的原始意象观念;波德里亚的象征交换理论,布迪厄的象征资本等等。”由此认为象征人类学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符号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有专门研究符号与象征的学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学说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象征人类学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此外,还关注到在宗教学、文艺学、修辞学等学科中也有不少学者开展过有关符号与象征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如宗教学中的圣经解释学,文艺学中的象征主义、修辞学中的隐喻理论等等,这些学科都是在进行象征人类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学科领域。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也是中国象征人类学领域的首次尝试与拓展,融合不同学科,不同理论流派中的象征研究与方法,开阔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能够找到相关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形成学科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如果在象征人类学的研究中轻易将这些学科中的象征理论割裂开,研究必将是片面且缺乏深度的。因此,本书对于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渊源的解读与分析,使得象征人类学的理论研究具有了思想上的厚度与深度,也必将使后来的学习者获益匪浅。

二、研究者叹为观止的治学态度与别具一格的学术洞察力

本书第一次将象征的研究放在文化人类学其他理论中进行考察与分析,使象征人类学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象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异军突起的重要理论学派,正如有的学者提出:(象征人类学)的一些关键行动者,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崭露头角,提出了一些富有侵略性的观点,试图强化他们的导师以及前辈的理论范式。伴随着一系列著名的象征人类学家的经典著作问世,如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行为》,利奇《文化与交流》,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续集》等,由此也引发了以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原始艺术》,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结构主义学派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等关于象征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探讨与争论。因此,对于研究发端于文化人类学的不同学派之间对于象征的研究,多角度多侧面来考察分析象征人类学,也是本书系统和全局观的最好体现。

本书对文化人类学其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所涉及的关于“象征”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考察后发现,除了象征人类学家主要研究象征符号以外,其他理论学派的文化人类学家在论述各自的理论学说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象征符号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意义,并形成了与此相关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并选择了相关重要学派分章节进行分析阐释,如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法国社会学派,英国功能学派,新进化论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并开创性地指出:“文化人类学其他理论学派的绝大多数代表人物都对象征符号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象征人类学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瞿明安教授是一位在中国文化人类学领域颇有建树和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在进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研究时,他仍然体现出细致入微而严谨的治学态度。瞿教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原始文化》深入分析与细心统计后,提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结论:“(《原始文化》)一书中直接提到“象征”这个概念的地方就有73处,而且其表述方式之多非常令人吃惊,按照使用程度的数量多少来排列,分别是‘象征、‘象征性、‘象征意义、‘象征物、‘象征手法、‘象征手段、‘象征动作、‘象征方式、‘象征形象、‘象征目的、‘象征主义、‘象征程度等等。可以说,泰勒在该书中使用‘象征一词的频率几乎可以同他本人经常用来表述人类早期文化进化程度的‘蒙昧一词等量齐观。”因此,进一步得出:“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泰勒可以说是文化人类学其他理论学派所有非象征人类学家中提到‘象征这个概念最多的学者”这一开拓性的结论,提醒后来的研究者在进行象征人类学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泰勒象征理论的影响。

此外,其他学派在不同程度上也对象征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弗雷泽的交感巫术,韦斯特马克的婚礼象征;史密斯的血液、黄金和动物象征;博厄斯的原始艺术象征,萨丕尔的象征二分法;涂尔干的圣俗二元论和图腾象征,莫斯的社会象征起源思想,列维·布留尔的互渗律,赫尔兹的右手优先象征理论;马林诺夫斯基的库拉咒语象征,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仪式和神话象征;怀特的象征分界理论;以及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巫术、图腾和面具象征等等。这一部分的研究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充满了独到见解与新颖的学术观点,开阔了读者的学术视野与思路。

三、首次全面系统阐释象征人类学概念与理论学说

由于象征是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不同的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象征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本书对“象征”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界定,充分体现出了学术的包容与接纳。本书详细研究了从18世纪以来,符号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对于象征的解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当象征人类学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之时,象征的定义是怎样的,以及国内学者对象征的研究与理解。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了象征作为人类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所包含的各种构成要素及连接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首次对象征的概念、构成要素、思维方式和基本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分析。同时,别具一格地提出象征具有“群体性、主体性、多重性、时空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打破了对象征理论认识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家的区域局限,高度凝练与阐释了象征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与共性。

在象征人类学研究史上,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学派、代表性人物与学术著作是研究象征人类学学者最为耳熟能详的,本书开篇用大量笔墨对象征人类学理论的学术渊源与思想脉络进行铺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评述了象征人类学各个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学说与研究方法,对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学说与方法的分析更加清晰,理解得更为透彻。通过对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利奇的新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道格拉斯的污染观与自然象征,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和深描方法,科恩的政治象征,尼达姆的象征分类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象征人类学的新发展,推动了象征人类学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本书在对以上著名象征人类学家的理论方法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还不断进行学术上的反思,辩证地来看这些经典象征人类学家的理论贡献与局限。例如,本书关注到了一些学者对于有关特纳仪式象征理论中涉及到的结构关系,特纳往往把这样的结构关系描述成完全实用主义的,缺少考虑象征论的作用。又如,在宗教与仪式方面,特纳忽视了世俗社会生活的非正式的和地方性的方面,既未重视对宗教与政权之间密切关系的解释,又忽略了宗教机构自身的思想和结构上的森严等级制度的本质的分析,以致没有认识到宗教象征主义的思想实质。再者,用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分析中国村落的仪式与象征,往往容易忽视中国文化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此外,本书系统梳理与总结了中国学者对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探究象征的定义、结构、特征、来源、思维方式、分类原则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些学者对于中国民族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对中国象征文化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这些理论的探讨与研究尚未跳出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学科局限,多数理论观点也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还未形成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因此,《象征人类学理论》的面世,既是对中国象征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象征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的一次抛砖引玉。

四、开创了中国象征人类学发展的新局面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中国象征人类学发展的新局面,指明了未来中国象征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即运用西方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一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象征人类学实证研究,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和总结,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观点,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本书介绍了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展和正在进行的研究,其一,是以专题研究为主,也是中国象征人类学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最多的研究,这一类研究成果分别涉及服饰、饮食、吉祥物、钟铃、枕顶绣、祭祀、汉画像、吉祥图案等文化象征符号的诸多方面。其二,以个案研究为主,这一类的研究成果虽然没有专题研究丰富,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是在长期田野调查基础上形成的,为象征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个案和宝贵的田野资料。其三,是以中国象征文化为基础开展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像《中国象征文化》这一填补空白的创新之作。因此,这一类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的象征意义,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这些特定的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是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良莠不齐,尚未形成体系,大多以采用西方象征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来对中国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成果,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所开展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真正在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的学者则更是凤毛麟角。

本书客观指出,目前中国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不仅缺乏直接有关象征符号理论构建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部分中国学者借鉴西方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来开展中国民族文化象征符号的实证研究成果,也显现出理论分析不足的缺陷。也就是说,目前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这已成了目前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如何真正实现象征人类学的中国化,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将是学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和责任,本书也为未来如何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人类学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方向。如作者指出,儒家文化是建立在礼学基础之上的一种理论体系,其本身的研究对象与西方象征人类学所关注的仪式象征、宗教象征以及整个文化象征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因此,要实现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本土化或中国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从多维的角度开展儒家礼学的象征人类学研究,在广泛吸收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象征人类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研究,并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以开创中国象征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此外,还应关注中国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并存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研究,探讨中国历史上并存的儒释道三大文化的象征符号等等,这些都为未来进行象征人类学研究打开了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也提醒研究者不要忽视中国文化本身储存的巨大的文化资料和文化基础。

[责任编辑:李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