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民的 “文化自觉”与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提升研究*

时间:2024-04-24

秦红增 郭帅旗 杨 恬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目前已进入深层的社会转型时期。即我们需要从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且是定型的农耕社会,过渡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为主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需要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而且要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与社会的运行当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及结果当中,我们并不能让城市、市场或工业吞噬了传统,而是在自然界物的种类、人类的种群及文化的多样与和谐的前提下,来实现这一切。正如笔者在相关“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成果中所认为的,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多样而不是单一的世界,需要的是每个民族寻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和贡献,而不是强势民族或国家的独裁或霸权。因此应合理地将现代与传统、都市与田野、全球与地方、民族与世界等有机结合,从而塑造出独特、多样且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型乡土文化或民族文化。[1]375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不只是发展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觉,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动地融入文化因素;反过来,只要是紧扣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的发展才可能更理性。本研究将以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切入点,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围绕农民的“文化自觉”,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引言:文化产业与文化自觉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别的文化形态和特别的经济形态,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2]《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3]张曾芳、张龙平认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并把文化产业划分为科教、媒介、体育与休闲等四大产业形态。[4]99从词源上看,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以霍克海默、阿多诺在20世纪初期所提出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论述为标志。[5]107但事实上,文化产业真正兴盛于20世纪中期,即随着信息革命而来的全球化浪潮而起。当时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写了本书《第三次浪潮》。书中认为第三次浪潮时期,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6]30由此也可见,正是依靠信息技术、网络,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才能将自己的文化不断输出,最典型的如好莱坞大片、现代经营与管理制度等,而恰恰正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接纳与依赖,非西方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在引进现代科技的同时,不得不连同西方文化一起吞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产业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象征。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正如历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一样,比如中国的京杭大运河,主观上体现了皇帝、王权的意志及欲望的满足,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河运文明的进步。再如人类学这个学科,一开始是为了西方殖民统治服务的,客观上则记载、保存了非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最终促使全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同理,文化产业的推进,也引发了非西方文化的热潮,导致了对非西方文化的重视、自觉与保护。正是在人们的诸种努力之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目标,其中包括深入开展关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国际辩论;促进制定有利于保护和提倡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保护人类的语言遗产,鼓励用尽可能多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通过教育,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积极意义的认识;尊重和保护传统知识,特别是土著人民的传统知识,发挥现代科学与民间传统知识的协同作用等。[7]99-105

由此也可见,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不只是文化的标准化生产,追求更多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更重要的还有其社会效益及道德或文化价值,如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每一个民族或人群,尤其是当地人 (土著)的文化使用与发展权益;更好地促进人类的沟通、理解与和谐;等等。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觉。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8]188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认为: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这个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国家的,还是阶层的、地域的,乃至团体的、个人的。一般意义上 (广义)的文化自觉,是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9]161

进一步,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自觉更主要的是每一群体或个人的文化自觉,即对多样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或本地方文化的认知、享有、实践与发展。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而且体现在对当地 (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具体到文化产业,如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那便是农民的文化自觉。

二、广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

与东中部较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先天不足”。那么如何避免这些局限,扬长避短,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呢?笔者认为,兼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优势与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是广西文化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广西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与秀丽宜人的自然风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得天独厚。

如民族文化资源。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以“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为代表符号的广西民族文化,渗透到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们体验广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方面。

再如福寿文化资源。福寿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作为一个生态大省和长寿福地,广西的福寿文化更多体现在养生体验方面。如巴马、凤山一带的盘阳河流域,是世界公认的长寿之乡,长寿人口比例高居世界著名长寿地区之首。再如桂林永福县的福寿文化、沿海地区东兴一带的滨海福寿文化和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南宁大明山的福寿养生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他典型的还有山水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等。所以,利用广西在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来全面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是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呢?下文我们将通过五个案例,来解析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智慧,分享其中的成功经验。

三、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红瑶生态文化旅游:大寨金坑

自2003年桂林龙胜大寨村金坑红瑶梯田景观旅游开发以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得到较大的进步,而且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红瑶村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保存和再建构,这得益于当地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

譬如在民居建筑方面。旅游开发起始,大寨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传统木质民居建筑:老式民居、新式民居和处于二者之间的木质民居。旅游规划部门出于维护景区传统民俗景观的考虑,禁止修建水泥楼房,但是当地人认为水泥建筑更加坚固、耐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居住水泥楼房。后来,当地人认识到保持自身民俗传统可以吸引游客,因此在行动上还是响应旅游规划部门的要求,从而促成了今天旅游产业的兴盛。

再如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综合性的文化事项,一个盛大的节日,恰如一个展现民族文化的舞台,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浓缩和集中体现。每年农历六月六的“晒衣节”是大寨红瑶人最大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它源自于红瑶先民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未对“晒衣节”进行旅游开发以前,当地人便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如对山歌、唱调子等;而旅游开发以后,当地人更是积极运作,开展了民族工艺、民族体育、民族歌舞等系列展演活动,使节日成为促进旅游、展现红瑶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从上可看出,旅游业开发是大寨红瑶民族文化在外界积极推动和内在主观能动共同作用下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再建构,这对民族文化不仅是非破坏性的,而且是有建设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使得当地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与创新,使得当地民众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加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其本身就是文化自觉增强的一种体现。

(二)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的重塑:濑浩屯壮族新村

濑浩屯是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南乐村所辖的一个自然屯,位于百色城东北约6公里处,地处澄碧湖水库坝首下方,与3A国家级旅游景区——澄碧湖旅游景区连为一体。依山傍水是濑浩屯所具有的优质生态环境,然而历史上,祖祖辈辈的村民生活在这里,却没有形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据村民回忆,臭水沟是当时村里自然环境被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生活污水肆意流淌,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并发出臭味。而如今的濑浩新村,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掩映在绿树翠竹中的别墅式农家庭院建筑群错落有致,彰显出“生态休闲农家乐新村”的风格。这种生态良好的局面为当地发展农家休闲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濑浩屯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新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当地村民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有效配合新村建设工程,如自行拆除原有的建筑、创办农家乐、参加社区集体活动,等等,新村的整合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提升,焕发出原生态乡村风光与现代风情交相辉映的画面,同时,一种集体荣誉感也在渐渐增强。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在改观后的公共空间中得以丰富,如大家积极参与壮乡合唱队、龙舟队等等,这些活动涉及了整个村落的荣誉感,成为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从休闲农庄的建设到集体活动的参加,当地民众的自觉意识不断提高,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旅游新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三)民族文化展演:雨卜苗族村

在融水县雨卜村,文化展演主要围绕“芦笙表演”展开,它可以说是展现苗族文化的核心。芦笙表演队一般由本村10男10女共20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被称为“芦笙王”的队长。舞蹈节目有22个,全部都是芦笙队员自编自演的,在节目设计上突出了苗族特色,迎合了大多游客休闲娱乐的来意。表演场地一般是在梁老板经营的东兴屯伯庄旅游楼下的操场,游客可以较为轻松地与演员互动。这些芦笙表演队员之间大多以兄弟、姐弟、堂兄弟等亲缘关系为主,他们既是参与旅游业的人员,又是农业从业人员。有些人以前去外省打过工的,后来回到了村子里,宁愿待在芦笙队里,因为梁老板是本屯人,大家都熟悉,做起事情来比较方便。

在性质上,当地的芦笙表演队具有民族性与乡土性、娱乐性与商业性等特点。一方面,当地芦笙表演体现出了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芦笙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获取收益而采取的一种商业目的。所以,雨卜村的苗族风情芦笙表演体现出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环境下的一种重构。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村民集中在一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增加了协作团结的能力,培养了大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开放意识。

(四)从“玩石村”到新农庄:武台民族文化村

武台民族文化新村简称“武台新村”,建在二级公路边,离武宣县城6公里。该村是县城通往有“广西九寨沟”美誉的武宣百崖大峡谷的必经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一股收藏奇石热在各地涌起。武宣境内的黔江雕塑出水洗度好、形纹奇特、色泽瑰丽、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石头。这些石头在来宾、柳州市场上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石头中的极品。大家从石头中看到了商机,忙完农活后,就结伴到河滩捡石头,下河捞石,全村95%的成年人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村里人看到玩石头能挣大钱,抱成一团成立了奇石协会,一起租船打捞石头。回村后研究、讨论石头的价值,给每块石头起了个性化的名字。农闲季节,结伴到柳州等地参观学习,自费购回盆景、花卉、玩石等书籍,学习钻研。目前,该村已经从玩石头发展到根雕、盆景等艺术品多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玩石村”。

2005年,在镇政府引导下,村民自筹资金近20万元,建起“休闲农家乐园”,加上原有4户自筹资金建设的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家家都是新楼房。村中环境清洁卫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都得到明显提高。从“玩石村”到新农庄,武台新村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落后村落到新型农庄的发展飞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利用自身交通优势与玩石的文化传统,因势利导,并以当地良好的生态为基础,开拓了基于奇石文化、农家风情等文化为基础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展现出了村民们积极进取的文化自觉意识与行动。

(五)焢土窑文化与农业休闲的融合发展:成团壮族农家乐

成团镇位于柳州市柳江县城西面8公里。在当地,“土窑鸡”以前只是一种典型的传统食物,而少有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直到近几年,随着柳江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土窑鸡”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才慢慢发展起来。传统上成团镇农民种植的大部分是水稻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后来有部分农民率先引入草莓种植并先致富起来,于是周围农民纷纷效仿。城里、外地过往车辆旅途经过,发现公路两边大片草莓这道独特的风景线,于是很多乘客纷纷下车观光,走进农田,亲自摘取草莓,既可以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草莓,又可以体验到田野生活的乐趣。逐渐,成团草莓地成了城里和外地人周末聚会和休闲的选择地。旅客来到成团镇游玩必然有饮食的需要,应旅客消费需求,这样又滋生出另一个行业——餐饮。有需求就有市场,来这里休闲旅游的人大多数是城里人,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旅游者,更需要农民能够提供当地最原始最有特色的烹饪方式。这样,成团镇农民从小就会的焢土窑技艺因市场需求重新被请入大雅之堂。至今,成团镇已有了20家大小农庄,本地人开办有12家,外地资金引入开办的为8家。外商投资的农庄规模一般比本地农庄规模要大、服务层次更高。

开始的时候,土窑鸡制作的工艺很简单,味道一般,后来不断吸收客人提供的建议,慢慢地在焢制的过程中增加了多道工艺。同时,在用餐服务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改进,这有助于客人更加了解农庄特色,加深对产品和服务的印象等。总之在市场的推动下,土窑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原料上都在不断革新。但是,无论这种工艺如何发展,始终都是在传承传统焢制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的结果。

焢土窑之所以能够复兴,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它既作为当地农庄经济产业链中的一个要素,又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文化,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基础,为生活在城市的游客提供特色食物与休闲方式的同时,自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保护。

四、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提升之我见

如上所述,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乡村生态改良、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对于其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理解、把握;同时,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农民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识到在城市化、市场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洪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农民获取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更加自觉的认知、更加动态的把握、更加科学的实践,当地农民文化自觉显著提高,这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它赋予当地农民一种在市场化与全球化潮流中定位自我文化、反思自我文化和把握自我文化的意识及能力。

因此,在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提升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文化农民”的领头羊作用,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实现从“文化自觉”到“网络自觉”的飞跃,形成以“文化农民”为领头羊的乡村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意网络体系。同时要促进农民在文化自觉的指导下践行文化创意,为文化创意提供支持,使得广西乡村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发展获得不竭的创意源泉。

进一步,还应充分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与自然资源一样,是有限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尤其广西是喀斯特地形,更应慎之又慎,以免因盲目求大求规模,导致一方生态资源的恶化;二是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应以保护、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为根本,同时增强文化的创新性,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且不可对于文化恣意妄为,假借创新之名,而行篡改之实;三是要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应多向他们学习,倾听他们的意见,以使政府的发展干预赢得民众的支持,赢得文化产业提升的预期目标。

[1]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黎元江.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十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1-8-25.

[3]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7-05-30]http://www.sdpc.gov.cn/shfz/t20070530_138469.htm

[4]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

[5]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

[7]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G].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