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翟敏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发布后,面对高职院校新一轮优胜劣汰的竞争,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教师的职教能力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本条件。厘清职教能力的内涵,建构职教能力的模型,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亦可促进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教能力;结构;内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26-03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职业教育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院校将迎来新一轮优胜劣汰的调整。为了“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使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师资队伍尤其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和最终实践者,其优良的能力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高职教师合理的能力结构应是什么样?厘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建构职教能力模型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 职教能力的概念界定
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我们发现关于职教能力这一概念,虽有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研究者多依赖于主观理解和经验对其加以描述。李畅、王国庆认为,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应覆盖四个要素,即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的教育實践,进而发展为企业实战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陈龙图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就广义而言,它是指教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具备的一切与之胜任工作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从狭义来理解,则是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魏秋菊认为,职教能力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某一工作任职资格的能力;汤霖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的核心应是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技能发挥度。从总体上看,研究者对职教能力的理解比较强调“技能” ,重视“职业”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缩小职教能力内涵的倾向。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能力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离开了具体活动,人的能力既无法被了解,也得不到发展。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适用于广泛活动范围的,保证人们较容易和有效掌握知识的是一般能力;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的是特殊能力。要顺利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能力的结合。
本文借用心理学中对能力的定义,将职教能力的具体实践环境界定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个范畴中,认为职教能力是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决定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各种专业能力的总和。
二、职教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西方关于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阜南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二因素说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阜南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叫大群因素;第三层次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S)。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是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的深化,在G 和S之间增加了两个层次。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模型建构
本文以上述能力结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和理论基础,尝试建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模型。高职教师作为一项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首先应具备这个职业所必需的一般能力,例如认知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然后才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正如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所言,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是 “谋个性之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阶“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谋个性之发展”,即是促进人的发展,“育人”是职业教育固有的内在属性,“育人能力”是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育人能力包括:共情能力,有效塑造独特个人特质的能力。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科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在固定的场所,采用合适的方法将适当的内容传授给特定的对象。学科教学能力就是教师选择合适的学科知识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将其顺利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提取整合能力,教学监控和评估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本地区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课程设置是导向工作体系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发展能力。专业实践发展能力是高职教师的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性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合作能力,实践反思能力。
作为基本能力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作为关键能力的专业实践发展能力不是独立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育人能力则是贯穿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
四、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模型内涵解析
职教能力模型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决定着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一)核心能力——育人能力
1.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人际交往沟通中的基本能力,又称“同理心”,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理解他人,并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氛围,使他人感到被理解。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育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想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前提是学生乐意接受你,进而才会接纳你的观点。“00后”一代已步入高校,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喜欢彰显自我,擅长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他们更关注自我,在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与人产生分歧时,难以接受不同意见;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只有具有较高的共情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需求,不仅能从认知上意识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同时情感上能接受这种差异的产生,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进而减少对立情绪的产生。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进一步主动推测其行为,采取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相关活动。
2.塑造鲜明的个人特质的能力。教师的工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形象对于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传播者形象就是构成信息内容的重要部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就是不一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把一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受众,他们在接受知识之前,也会有意无意地对即将接收的信源进行预判,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接收效果越好,这是基于传播学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对高职教师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或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质是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和完成的重要因素。所谓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具备了鲜明的个人特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
教师的个人特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教师个人特质是育人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突出的个体性优势。不同教师的教育背景、学习工作经历,人生历练都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是形成鲜明个人特质的重要来源。但是研究也表明,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这些素质,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特质表现都不一样,或是知识渊博型,或是幽默机智型,或是端庄典雅型,或是极具亲和力等等。实践表明,学生更容易接受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教师,如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陈果,霸气、干练、圆融、通透;湖南大学的90后最帅副教授陈少威等, 这些教师在学生中有相当的认可度,自然育人效果也更胜一筹,而这样的结果又反过来增强了教师的效能感,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
(二)基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
1.知识提取整合能力。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材料,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教学领域习惯了学科体系占主导地位,教学活动中的内容都是以学科体系的方式呈现出来。高职教学活动是以工作体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某种技能。高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在全面理解、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和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体系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提取适合本校、本专业、本岗位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后,再进行传授。知识提取整合能力是教师职教能力结构中的基本成分,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活动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2.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一词最早由林崇德提出,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由于招生分数远低于普通高校,学生基础较差,有研究者认为高职學生虽不擅长理论学习,但可能擅长动手操作。尽管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可以如此解释,但如果深入高职课堂,近距离接触高职学生,会发现他们学习困难不是智力不足以支撑,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力机及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高职课堂更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能设计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情境,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有效地应对课堂中随时出现的突发问题,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对学生的参与和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3. 了解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又是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受众。受众的需求、受众的心理也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前和活动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目前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等。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和教育的分析评估技能,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学生。
4.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⑵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⑶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冲击、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师不熟悉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教师抵触、不接受由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关键能力——专业实践发展能力
1.创造性解决行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理论运用于实践方能体现出其价值。高职院校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高职教师应了解、熟悉相关行业一线的主要业务流程、规范,能独立处理相关行业的业务,并能对行业一线工作中产生的问题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来说,具体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能独立完成相关企业的任务,应该还具备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需具有营销实战能力;对于文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师,这种能力则应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库”和“智库”的作用上,为当地政府、社会提供决策咨询。解决行业实践问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水平的高低,教师自身的行业实践能力是决定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联系合作能力。
积极主动参与区域和行业的发展改革,增强社会联系能力,如计算机专业须加强和IT企业的合作,法学专业须和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多交流,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阶段一些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并不强烈,特别是文科型高职院校,行业深度融合难度较大,更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联系合作能力,以期加深与行业的深度合作。
3.实践反思能力。
教师在行业实践过程中,能够识别技能需求,感知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短缺,进而,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通过实践反思,形成实践智慧,建构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与复杂的工作情境对话,引导他们比较自我已具备的经验和他人经验,形成关于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编. 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
[2]李畅,王国庆.谈高职教师三大职教新能力的再造 [J].教育与职业,2010,(3).
[3]陈龙图.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2).
[4]魏秋菊.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的认识和理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5]汤霖.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