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肖宁 王岚 楼晓
摘 要:实践教学是助产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助产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采用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分散见习—临床集中见习—实习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助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递进式 实践教学 应用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优生优育优教也日益重视,同时对助产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之势,对助产的人才质量培养更高的要求。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助产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助产及护理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能胜任在助产、护理岗位及母婴保健工作岗位上工作。孕产妇及新生儿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助产士的培养关系母婴两代人的安危。实践教学是培养助产专业学生产程观察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实现从学生向助产士角色转换的关键途径,通过校内仿真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分散见习,以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临床集中毕业实习三个层次,递进式地构建与助产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助产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院助产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综合性医院、妇女保健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从事妇科护理、产科护理及计划生育技术操作及指导工作,需要较强的岗位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学生和产妇是助产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然而不良的实践模式会引起学生和患者的焦虑。由于产科实践教学涉及女性生殖系统,每组学生过多会引起产妇的焦虑情绪,出现操作不配合,甚至产妇会直接拒绝自己“像动物园的动物一样被参观”,从而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对助产专业的信心。助产专业采取的递进式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减轻产妇对见习教学过程的焦虑,提高产妇对见习教学的接受度,也可以提升助产班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和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数据
(一)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1.助产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辅修专业课、第二课堂和集中实践教学,开设课程达33门,其中必修课28门,选修课3门。强化实践教学,毕业实习37周,实践学时占总学时56%以上。
2.专业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科护理学。
3.建立与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将职业资格准入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道德、人文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通识课、专业平台课、专业课三大模块和理论、实践两大体系。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取得护士执业证书,能适应本专业的就业现状,拓宽学生就业的渠道,为以后国家政策的新变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助产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安排
由上表可知,实践课时在助产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课程设置中,第三学期安排了基础护理、助产技术、助产技能实训课程,这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在校内仿真医院的助产技能实训区完成;第四学期的妇科护理、教学见习、助产技能实训在附属医院的产科及妇科完成实践教学;第五、六学期主要在综合性医院为基地开展毕业实习。通过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学生对助产专业的各种实践操作能熟练运用和掌握。
二、目前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助产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助产的核心课程是助产技术,实践性很强,进入临床前需要大量的模型练习,助产训练模型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综合化,目前我校助产专业的实训设施与国内办学条件较好院校比较仍有一定的距离,亟待更新换代。
(二)教师实践教学墨守成规,以理论教学为主
助产专业实践教学多采取课堂填鸭模式,教师习惯于按照教科书讲解操作步骤,学生自己动手机会少,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具或模型教学为主,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助产学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目前的助产医疗设备日新月异,如果在教学中学生不能接触新事物,势必影响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亟待提高。
(三)院校融通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现在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病人有选择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权利,病人的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对人权和隐私权等权利越来越重视,并且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使得学生见习学习的机会越来越难。二胎政策放开后,产科的工作任务加重,急危重症也随之增多,一次性一大批学生进入产科见习也增加了产科医护人员的教学压力。
(四)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对见习质量的影响
带教老师负责在课间见习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引导,因此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就十分重要,学校应重视对带教老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加强见习医院带教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加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助产专业学生培养中的措施
(一)提档校内、外实践基地
1.校内助产实训基地改建助产技术实训室2间,完善1间,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虚拟现实交互系统。完善LDR(家庭化)产房建设及新生儿护理室,購置智能化产床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浙江、上海等地建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22个。每个实习基地可同时接纳4—6名学生实习。
(二)建设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助产专业发展迅速,助产技术日新月异发,要求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需不断地更新,因此以专兼教师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重视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管理,学校老师与医院医生和助产士实行岗位互换,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精神,有利于师资培养和解决教师短缺困境,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学历的提升。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手机、计算机、微视频和微课)以及对各类云平台载体的利用能力提升专兼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
(三)整合专业实践课程
1.为使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密切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技能训练的力度,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2.调整部分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使其教学内容与助产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更能紧密结合,提高课程设置的有效性。
3.增加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特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不仅能够就业,而且可以扩大择业范围,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职业,因材施教。
(四)构建新颖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验、实训,校外教学实习,临床分散见习、临床前集中实习、实习等。通过独立的实践教学实现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分散见习—临床集中見习—实习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强化实践技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设置实践技能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20%;设置临床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由实习单位把关,合格者方能进入实习基地参加实习;设置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基地教师共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1.校内实验、实训:开展床边教学,教师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手把手式的教学,学生利用每次进实训室练习的机会加强实训操作,进行模拟技能训练,并安排实践技能考核,全部操作程序均按标准进行,使学生执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达100%。为了强化实践技能,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实践考核体系,设置课程的实践技能、实习前综合技能考核和毕业前综合技能考核等。
2.“一对一分散式”见习模式:以往“集中式”大组见习每个班分成两组,到教学医院见习,由一位高年资的助产士床边病例式讲解式见习,如今 “一对一分散式”见习每批次3—4人,每周六分散到金华市区各家教学医院妇产科,每组一人由副高职称以上的助产士一对一带教,进行产程观察和助产技能操作的见习。学生享受“专属的产妇”和“专属的带教老师”,可以减轻甚至消除见习学生初入临床实践的焦虑和不安。患者不会焦虑和拒绝,带教老师也能更好地讲解理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的每一次见习都有收获,树立学习和工作的信心。
3.临床集中见习、实习:在第四期学校安排两周时间到医院进行集中教学见习,第三学年安排37周学生进入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妇女保健院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校内实验、实训—校外见习、分散见习—临床集中见习—实习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助产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华,郑洁琳,肖继红,邓惠南,丘莉莉.中职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5(16):72-73.
[2]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张佩,刘云霞,陈瑞鹏.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9): 2442-2443.
[3]章艳珍,余亮,马晓松,陈克云,杨怡,吴岚艳.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助产岗位模块见习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4(20): 3050-3052.
[4]贺艳宁,郭红梅,李晓亮.当前助产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卫生教育,2019(03):122-1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