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

时间:2024-05-11

陈韵之

摘 要:在西学东渐与学制改革的影响下,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科普文章正式地大规模进入了我国的国文教科书。通过对《最新国文初小教科书》科普文的考察,可以发现从内容上看,其多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进行科学普及,重视健康卫生及“实用”科学知识;而从表述形式上,则呈现三种带有道德伦理教化色彩的叙事模式。在这些科普文中,蕴含着当时的教科书编写者普及科学教育、救亡中国、培育新人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教科书 科普文 内容 叙事

“科普”即“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是实现科技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1]而科普文是“科普”实现的途径之一,其有利于向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穷则思变,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兴起以及壬戌—癸卯学制的建立,中国知识分子开启了大规模自编教科书的历程,以推动教育变革。在清末民初的国文教科书中,多篇课文有着强烈的现代科学启蒙色彩,本文以《最新国文初小教科书》为例,详细分析其中科普文的内容及其表述方式,并且试析科普文背后所蕴含的当时知识分子的教育苦心。

一、《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的内容分析

《最新国文教科书》全套共十册,每册六十篇,供初等小学堂五年使用。根据笔者统计,《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类文章共计221篇。除去第一册的识字篇,科普类文章数量占成文的课文数量41.5%。而在这些科普文章中,科技与社会类达到80篇,占科普文总数的36.2%;其次为生活格致类,共58篇,占比为26.24%,此外,还有科学与自然(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科)类37篇,卫生健康类31篇,反对迷信类16篇。

从内容上看,《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首先呈现出贴近儿童生活的特点。“科学”在《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非高深莫测,遥不可及,而是从最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入手,将识字与科学概念相联系,以“格致”的方式对生活中经常遇见、使用的某种物品或现象进行学名性质地说明与介绍。从第二册开始,教科书的编些者以简洁明晰的语言介绍日常生活事物或现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植物中的竹、松、荷、杨柳,农作物麦、麻,昆虫动物中的鼠、猫、狗、蝴蝶、萤、等,日常用品如饮用、衣、帽、灯、墨、纸,笔等。同时,《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也注意对一些自然现象如雨、冰雹、雷电等进行原理性的阐释,传达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与思想。这些科普文短小精悍,简单易懂,但文字不失优美与韵味,充分地走进了儿童的日常生活传达了一种“科学就在你我身边”、“人人可为”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并且接受、学习、探究科学知识。

第二,《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注重普及生理卫生知识,鼓励儿童养成爱整洁、勤运动的好习惯。面对近代中国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曾指出,“今之前识之士,忧天下者则有三大事: 曰保国,曰保种,曰保教。国呜呼保? 必使其国强,而后能保也; 种呜呼保? 必使其种进,而后能保也”。[2]在当时,重视女性和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培育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如《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中的《卫生》一文中就介绍了居室洁净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食瓜》中以“杨儿”为反面教材,教导儿童饮食要节制,不要贪食,否则会腹痛。另有介绍运动的文章如《体操歌》、《竞走》、《击球》等。《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对公共卫生领域也有涉及,有《传染病》、《种痘》两个主题,四篇课文。在这些看似琐碎、重复甚至啰嗦的卫生类文本中,可以看到编者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呵护,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切,同时也蕴含着普及科学的卫生健康知识,强壮国民的美好愿望。

第三、《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的科普文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以及科技水评与国家综合实力的紧密联系。在《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内容类别的安排上,与科技、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普文内容是占比分量最重的部分,涵盖工业、商业、军事、经济、人文地理等内容。第六册中的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为例,第十九、二十课主要介绍的是汽机的原理和发明过程。而在第六册第二十二课《舟车》中,编者则介绍了“汽车”、“汽船”这样的新型交通工具。在这篇课文中,编者将汽车、汽船与普通舟车进行了比较,指明“其运行之迅速,较之寻常舟车,殆数十倍而未已矣”。[3]在后文中,编者不仅有意以将古代的交通与“今日”的情况形成对比,且将交通工具的演变放入百年之变的宏观视野中,而从驭车的“人力”、“汽力”的对比和历时演变中,实际上也启发了对社会经济驱动力的思考,意在激发儿童对社会变迁、世界格局的了解和观察意识。此外,《最新国文教科书》反映出当时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体系认识。在第七册的《制糕》中,以对话的形式侧面介绍了从米制成米糕中间所需要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对工业发展的追求实际上还隐含着对军事实力强盛的渴望,因而对普通机械知识有所涉及之外,还很注重向学生普及现代军工知识,如枪炮、战舰等现代军事武器。总的来说,在这些科普文章中,科学的重要性更多地体现于实用的科学技术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上,并且与民族的危亡息息相关,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从中也能看出,清末时期知识分子试图借国文教育带动并增强科技教育,从而促进国家完成工业化变革。

二、《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中的三种叙事模式

笔者在上文中探讨了《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在内容方面的特点,而若进一步深入地挖掘这些课文,还能发现其背后所呈现出的叙事模式特征。在《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往往是通过对话体的形式展开的,而这些对话体课文又大多体现出三种教育叙事模式。

1.“危险——告诫”模式

模式一即文中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蒙昧遭遇危险或现实难题,这时,他的母亲、父亲或者老师就会及时地以科学知识或理念训导、告诫他。可以称之为“危险—告诫”模式。这类故事主题主要与儿童日常的生活认知和习惯有关,而其长辈往往作为训诫者的身份出现。典型者如《食瓜》,講的是儿童因为贪吃西瓜而腹痛,母亲训导他不要贪食的故事,故事情节同样是通过对话展开。

《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二册 第十四课 食瓜

杨儿自学堂归,天热,行甚急,汗流口渴,见案上有西瓜,剖食过半。有顷,胸满腹痛。母问之,知其故,告之曰:“儿食瓜过多,所以病也,后当戒之。”

此种课文在《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话语,即儿童若不能习得一些基本的生活科学道理,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而此时他们的父母不仅作为告诫者,还作为“拯救者”出现。在这些科普文中,长辈对子女的“戒”与科学道理相伴相生,而其中的科学则指向了儿童身体的安全、健康,暗含着对于儿童身体行为的规训。

2.“好奇/害怕——点拨”模式

另一种常见的教育叙事模式是“好奇/害怕——点拨”模式,此种模式经常发生于母子、父子、姐弟、姐妹或者师生之间。情节也很简单,大致经过就是儿童遇到某种生活现象,引起了他的异于寻常的情绪,或是害怕,或是好奇,经过长辈的点拨,最终悟出了某种科学道理。如《人影》、《镜》等都是此种教育叙事模式的典型例子。

最新国文教科书 第三册 第六课 《人影》

明月在天,儿行廊下。似有一人随其后,不敢回顾,急入告姊。姊曰:“此汝身之影也,汝立灯前,行日下,皆有影,何忘之耶”儿乃悟。

最新教科书 第四册 第五十二课 《镜》

堂上置巨镜,儿走视之。儿见镜中有一人,向之笑,彼亦笑,招以手,彼亦招以手,出镜后,则不复见。惑之,走告以母。母曰:“镜中之人,即汝影也。人不能自见其面,故宜镜照之。”儿曰:“镜为何物所成?”母曰:“取水银和锡,傅玻璃,即成镜矣。”

这两篇课文主题都是“影”,一为人影,一为镜影。但从课文的排布来看,第一篇《人影》放在第三册,《镜》放在第四册,儿童见到“影”展露的情绪从“大惧”变为“惑”,可见其从一种蒙昧状态转变为一种主动求知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状态是如何达成的呢? “此汝身之影,岂忘之耶”可以看出两篇课文的联系,《影》中“母亲”的反问形成一种叙事策略,在文本故事之外因而两篇课文又在这个层面上产生互文性,且暗含着一种对自然现象的“祛魅”。相較于“危险——训诫”模式,“害怕/好奇——点拨”模式的故事主题与科学知识更为紧密相关,更能呈现科学启蒙的路径。从上述内容中可以发现,这些科普文章所论述的科学知识是由上至下传播的,即父母、老师、姐姐等拥有更多知识、且地位中相对更高的人担当着“科学启蒙者”角色。在这些课文中,“科学”并非是自在,也非儿童自己探究出来的,而是经过“长辈”叙述与阐释的产物。

3.“疾病——劝导”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科普故事的叙事模式,还有一种通过同学、师生间的互动、劝导的卫生科学知识传播。这样的叙事模式一般存在于卫生与健康主题的课文中,呈现出“疾病——劝导”模式。

《最新国文教科书》 第二册 第二十九课 洁净

黄生与陆生同学。黄生性洗洁,每日必沐浴,常整理衣服,拂拭几案,书房卧室,洁净无尘。陆生不然,黄生告知曰:“污秽不去则生病,不可不戒也”。

在这样的小故事中,由一位拥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同学向另一位同学劝导,促使其改正不良的卫生习惯。在许多同类文章中,疾病是隐匿的主角,卫生的作用并非为美观,而主要是出于对疾病的担忧。同时,通过“戒”这样带有规训色彩的话语,此类科普文还暗含着将卫生习惯与道德教育充分而巧妙地结合的意味。

通过对《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的叙事模式的探讨,可以发现,在此类文章尽管意在普及西方科学知识,却借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模式。在传统蒙学中,人伦道德的教育与学习是其最重要的内容,而这些教育内容往往也在儿童与母、父、师的相处中展开。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这些科普文中,母亲或父亲也同样担当着家庭教化者的角色,而教师也是博学英明的长者。儿童的科普教育是从“长辈”向孩子传授中实现的,呈现自上而下的教育路径而即使是同辈间的劝诫,也多有道德意味。

结语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一知识分子在“中体西用”、“强国保种”等救亡思想的引领下编写了《最新国文教科书》。从科普文的内容选择上,《最新国文教科书》将科学与救亡话语紧密联系了起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试图将科学知识、方法与思想纳入到儿童的识字读书课程中去,并且重视对于儿童卫生知识的普及。其在内容上较多呈现“科技与社会”内容,注重科学的实用性,有较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指向“中体西用”。

而通过对《最新国文教科书》中科普文的叙事模式的考察,可以发现,知识分子试图通过以中国传统教化结构来内化外来的科学知识。多呈现长辈对晚辈的训诫与点拨,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是训诫者、拯救者,同时还是启蒙者。同时,也应当看到,即使是生生互动的劝导模式,科学知识也与道德规训相结合。而正是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中,另一种“科学化”儿童的想象图景正被描绘着,其身体、行为与思想被放置于现代西方科学的视角中被重新审视,但科学启蒙的路径却借用了中国传统教化模式。

在清末民初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最初作为具有“蒙训”性质的教材,在使儿童能够读书识字的同时,也肩负知识分子向大众乃至普及“科学”知识与观念的使命。知识分子试图以母语文字向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展现另一个“科学”的世界。这些科普文展现了这些编写者本身对于科学知识、方法和思维的再思考,以及面对东西方知识结构冲突时的取舍和融合痕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教科书编写者的教育苦心,他们以科普文启蒙儿童,希望国人学习母语的语言文字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认知思维,从而最终达到开启民智、培育新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善衍.关于科普社会属性的一些思考——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C].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2008:13-16.

[2]何光宇评注.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3.

[3]蒋维乔,庄俞.最新国文教科书[M].哈尔滨:哈尔冰出版社,2017:36-3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