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增强内驱力大学生合理增负下的学风建设思考

时间:2024-05-11

黄远发 王学成

摘  要:大学生合理增负的提出为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考。学风建设应抓住合理增负内容控制点中学习志趣的核心问题,合理分析学习志趣的效力生成与作用机制,聚焦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与动力世界,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从外围有益环境的构造与内部动力的开发两个层面,激发和巩固学生主动学习的持久性动力源。

关键词:内驱力  合理增负  学风建设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学风建设一直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日常管理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学风引领机制等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建设体系。要高质量落实“合理增负”要求,提高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握时代问题和要求对学风建设进行新的思考。

一、学习志趣合理增负下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1]合理增负的内容:一是要增强学业挑战度,实现由易到难的合理跨越,即“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2]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只有让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从学生本体内部产生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内驱力,合理增负才能够落到实处。三是要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状况,要把好学生学业学习的过程关和出口关,是一种外在规约的制度论。在促成这种高质量学习活动的控制点——学业挑战度、学习志趣、过程管控中,最核心的当属于学习志趣。

二、有益环境合理增负下学风建设的外部关系处理

(一)学风建设与网络媒体的关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以时空分离、师生分离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网络媒体、自媒体、应用App的出现,实现了一切知识、课堂都可以实时再现、远程传递的可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学习。同时,网络媒体技术的普及也推动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改革和知识的交互性建构,客观上推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二)学风建设与宿舍文化的关系

宿舍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群体生活的微型环境,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构和重构功能。学生刚入学时原有的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和不适性,在不断地碰撞、交融、互让与调试中重构出相彼此接受的交往机制,最终形成和谐稳态的相处模式,学生也就逐步被共同宿舍文化所同化,形成一定的生活学习共同体。

(三)学风建设与协同育人的关系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教育管理的结果,应当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协同育人的学风建设要处理好部门管理与教师课堂的关系,处理好教务与学工的关系。学风建设应当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职能部门应当各自在学风建设中突出其“职”与“能”,做到双重加码,共促合理增负落实到位。

(四)学风建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在家庭溺爱环境中成长,在现有的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基础上进行合理增负,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加强学习课程考核,严把毕业出口关,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次重大挑战。

三、志趣强化合理增负下学风建设的内驱力

(一)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学生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巩固学生的思想动力源,激活信念驱动力。一方面通过牢牢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强化“三大文化”“四史”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堅定“四个自信”,敢于追梦、勇于圆梦,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抓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学生就业指导为平台,分年级有侧重地进行分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努力将个人未来规划与国家、社会、人民发展需求与期盼结合起来,将职业远大理想与勤勉好学结合起来。

(二)重视强化专业教育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根源,很大原因还在于对专业不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实现专业学习上的“因材施教”。在“新工科”发展的大趋势下,学科的交叉性发展与混合式培养乃至跨学科研究都在逐渐摆脱专业单一性的框架,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学校在加强高考专业选择的辅导之外,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权。

(三)实施科学动态管理

科学动态管理的前提在于学生兴趣的差异化。教育实践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种种条件,让学生成才。在学生专业选择权无法完全自由自主实现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学风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打破严格管理的一统化,实现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科学动态管理,既要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又要注重个体兴趣差异化。对专业满意度高、目标明确的学生严格日常学风管理,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日常检查、监督、反馈机制,把控好学生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学习阶段的学业规划,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监督和培养,积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活动等拓展学生学习广度,营造出好学、向学、尚学的学习风气。对专业满意度不高、目标不明确、转专业困难的学生,在辅修双学位的机制下,加强学业辅导与成长辅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与自我剖析,挖掘个人兴趣倾向,在相关管理制度上,实施有利于学生专业兴趣发展的举措,将原专业的管理模式转移至新发现的专业兴趣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依据兴趣学有所成,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6-22(01).

[2]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5.

[3]毛建国.大学生合理增负才能行稳致远[N].汕头日报,2018-09-07(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