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认证”与“新工科”理念融合下地方高校“五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

时间:2024-05-11

程浩淼 朱腾义 蔡玮

摘 要:新工科是复旦共识,北京指南等多个高等教育工程研讨会中提出的,面对国家创新驱动等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追求卓越的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新工科与专业认证理念融合下地方高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 专业认证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对地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必须基于新工科背景变革高校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科学思想目的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进行更多的中国制造活动。高等教育战略部署发布了天达行动等指导性文件,新科学建设对我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必要性。新工科與专业认证理念融合下,地方高校承担培养多元化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重新规划高校人才培养思路,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是新工科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

201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实践的通知》,将新工科建设内容概括为工程教育新理念,人才培养新模式,分类发展新体系。面对新时代,新产业的日新月异,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应快速做出改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未来10年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过渡期,是区域经济实力彼消此涨的变化期。为制造业的转化升级提供重要的机遇,制造业的发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达国家发布了工程教育改革战略报告,我国应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在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潮流的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更,地方高校应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工科之间交叉符合,积极进行学科转变,人才培养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对接。主动服务区域技术创新需要,培养学技术,主动创新,服务社会,具有家国情怀,勇于创造的中国新青年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长期纠葛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层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将工程教育与工科教育混同,使工程教育步履蹒跚,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如能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约,可以明确改革价值取向,地方高校可以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发展。

我国本科高校中非211高校占90%,本科工科专业数达1408个,地方本科高校是推进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思路是立足地方,校企合作,成就学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的有效途径,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工程教育改革,对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转型发展机遇,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在服务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工程教育发展。工程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改革不仅要突破传统工程教育束缚,更要从人才培养具体环节重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是机遇与挑战,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在专业建设内容上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新工科人才培养五位一体模式的构建

新工科建设不会直接带来资源,新工科建设是涉及多产业,跨学科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高校协同努力。新工科建设只有构建以创新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才能不断创造新鲜活力,培养优秀人才。

首先,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能力的培养只有靠创新才能不被淘汰,只有加强创新竞争力的培育,才能为新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核心,新工科理念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加强学习,以新工科新经济为建设契机,学习最新的学科前沿理论,加强新科技的实践操作,勇于发散思维,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学校应从学生的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案。从实习基地的构建方面,更多的与最新科技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新工科建设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其次,树立产业需求方向,市场导向是最接地气的创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匹配,通过产业技术进高校,实践培训进高校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进高校可以避免人才培养走弯路,产业技术进高校可以学习最新的科技,师生能快速捕捉到产业技术升级变革。企业师资进高校,可以引进最新科技人员进行传道授业,实现培训进高校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寻找目标方向,培养出的人才不被市场淘汰。

第三,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成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新工科模式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支配做技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坚持给予学生严父+慈母式的关怀,为生服务,增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新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第四,拓宽创新研究的空间。 教师是高校学生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要勤于助力,导师帮扶助力,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拓展更大的空间,学生处于新生力量的起步阶段,教师的帮助指导灌溉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勇于助力体现在让学生参与科技研究中,给予学生科研空间。教师勤于助力要经常帮助学生做科研,给予必要的指导。导师要与青年学生一起研讨,勇于注入新鲜血液。只有导师助力,才能为新工科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第五,做实科技实践本领。 新工科要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要求新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企业为平台,才能做大新工科科技发展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对接。以企业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学生所学知识需要通过企业体验,综合能力创新素养需要企业平台的验证。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企业实践检验,企业是先进科技支撑的场所,只有以企业为平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是助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技力量。

结语

我国制造业在新业革命发展的背景下面临转型面临转型升级,广泛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促进新工科的产生,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结合办学资源,迎接机遇与挑战,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决定人类的未来,新工科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摆在突出位置。借助国家、高校等多方面力量,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提供必要的智力保障与人才支撑。本文基于新工科建设北京提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地方高校在参与新工科建设中,应不断丰富人才培养内涵,为国家社会发展发挥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先亮,徐明华,江一山,徐守坤,戴国洪.基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建设研究[J/OL].实验技术管理,2019,(07):12-14+19

[2]黄国辉,梁艳华.新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研究生,2019,(05):75-79.

作者简介

程浩淼(1989.7—),男,汉,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水环境模型与污染物输移规律、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