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盛颖颖
摘 要: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一节公开课——《认识厘米》,在概念教学上从深入解读教材、尊重学生需求、注重学生体验等方面做了总结,以供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概念教学 课例反思 解读教材 尊重需求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了解产生长度单位的历史,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使用直尺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课前准备:课件、短剧排演。
三、教学过程
1.直接掲题,围绕课题提问
(1)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厘米”。关于厘米你有什么问题?
(2)板书学生提问:1米=()厘米?除了厘米还有什么“米”?
厘米有多长?厘米是什么东西?
(3)你現在能解决哪个问题?
2.顺应孩子问题,初步感知1厘米
(1)尺子上找1厘米
PPT演示尺子上的1厘米:0-1,1--2,2--3,3-4......能用一句话概括尺子上怎么样是1厘米吗?在尺子上除了看这些数字还可以从哪里观察到1厘米?引出刻度和刻度线。
(2)感受1厘米的守恒
同桌的尺子之间比一比1厘米的长短;选取得出一样长的和不一样长结论的两组同桌上台展示;老师亮出米尺,我这根尺子的1厘米和你们的1厘米一样长吗?检验。不管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尺子上的1厘米,也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全世界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厘米是一个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
3.引导自主提问,感受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学到这儿,你有没有新的什么问题产生?------全世界的1厘米为
什么要一样长呢?PPT展示:从远古时代人类用“一庹”、“一拃”、“脚长”来测量,到战国时期长度单位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再到秦始皇为什么统一长度单位。通过一个由班级学生表演的2分钟小短剧呈现。回头交流为什么现在的1厘米要一样长?——为了方便交流。
4.丰富活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盯牢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5秒钟,用你的意念把这1厘米的长度深深的刻到脑子里。用手比出一个1厘米的长度,再用尺子检测。
用尺子到自己的身体上,身边文具物品里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分享给同桌,展示给大家。然后画一画,不准用尺子,在本子上画一条直直的1厘米的线,用尺子检测一下,自己画的准不准。展示几个画准的和不准的,请学生动手测量。请画的准的小朋友分享方法。
5.实践操作,理解测量的方法和意义
挑战升级,不准用尺子,画一条长5厘米的直直的线,量给同桌看。展示准确的5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来是5厘米。(方法1:看刻度,0-5就是5厘米;方法2:数几个1厘米,5大格就是5个厘米)。
展示PPT2,引发讨论:这是5厘米吗?为什么?引出0刻度对齐,以及终点减去起点刻度的方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上利用尺子画一条长度5厘米的直直的线。说说画的好吗?好在哪里?再次强调0刻度对齐,以及用尺子画的线比较直。自己尝试用尺子画5厘米的线。巩固技能。
6.回望问题
看着黑板上开始大家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7.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如何更有效呢?结合“概念课”教学,深入再反思:
(1)深入解读教材,抓住本质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很多时候我们讲究“创新”教学,似乎顺着书本教学就是“平庸”的表现。很多时候老师上公开课更多的喜欢去拷贝特级老师的视屏,教学实录等,却往往忽略了教材。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1]
(2)尊重学生需求,以问导学
“概念课”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为了想体现让孩子自己感悟而得出的,总有一些遮遮掩掩。而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和接受教育的途径非常多,所以他们对我们课堂上的“概念”总是“略有耳闻”,或者“道听途说”。老师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他们知道就让他们尽情说出他知道的,问出他还想知道的,或者是疑惑的。以此基于学生的需求展开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然。当然引导孩子提问时,很多时候会局限在课题提问,学生会惯性的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样式提问。所以除了根据课题提问,老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提问点。[2]
(3)注重学生体验,自然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正如上述案例中笔者设计的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的丰富活动。[3]
参考文献
[1]任景业.走进孩子的课堂——研读课标的建议[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任景业.关注思维的细节——读懂孩子的建议[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任景业.分享孩子的智慧——改进教学的建议[M].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