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钟小燕 付志军
摘 要:学习诗文,吟诵经典,感悟诗人情怀,将有代表性的诗文与课文内容相衔接,不仅拓宽了语文教材的外延,还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自身的言行得到匡正,让外在的礼仪形式内化于心,在培养学生真诚、善良、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修身、立德。
关键词:诗文教学;吟诵;情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53-02
***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等古代经典持续几千年了,这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它凝练、概括、意境深远,寄托着历代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具有崇高的地位。诗词歌赋乃至一切文学的教育,正是启发心灵“同情”于万物的敏感,以同情心对待世界,确能生发共鸣之效。小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不仅能够使语言更精练,还能浸润心灵,立德树人,达到教化的目的。如何让那些生僻的诗文走近学生并让学生喜欢上它呢?
众所周知,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通常,我们是通过声音向别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所传递的信息各不相同,这在古诗文的吟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吟诵近体格律诗的时候,每行诗偶位上的平声字要拖长,入声字要读得高而促,仄声字要读得高而短(比平声字读得略微短一些),其他数位的平声字读中音,韵字要拖得很长。吟诵时,声音的长短、高低是有意义的。
为了让学生接受吟诵,首先,笔者从与学生息息相关且耳熟能详的名字入手。先教学生唱好普通话中的每个声调,唱好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遇到入声点一下。接着根据平长仄短入促的规律,学生给各自的名字套上调,就能自行唱出来。然后,将全班的名字串起来,配上一定的音调,循环地唱出来,这样一首《班级名字歌》就创作出来了。这种轻松的氛围不仅让学生不觉得别扭难听,还让他们觉得特别有意思。其次,笔者领着学生去吟诵各种体裁的作品,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耳熟能详的五言古体诗和五言近体诗,如《春晓》《风》《独坐敬亭山》《登鹳雀楼》等。在吟诵五言诗的时候,学生区分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偶位数的字平仄不大相对,押韵比较宽泛,平上去入都可以压,而近体诗要求严苛,偶位数的字平仄要相对,只能压平声韵),根据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掌握了其吟诵规则——古体五言诗吟诵一般采用声调连接法进行;近体五言诗有平起与仄起之分,平起的规律是第一行诗第2个字,第二、三行诗第4字,第四行诗第2个字及韵的声音拉长。仄起的规律是第一行诗第4个字,第二、三行诗第2字,第四行詩第4个字及韵的声音拉长。在学生掌握五言诗吟诵的基础上,教师再教简单的七言绝句的吟诵,如《咏柳》《元日》《枫桥夜泊》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不仅比较轻松地区分了平起和仄起绝句,掌握了吟诵规律,还从声音上解析了诗歌,为深入理解诗人情怀打下了基础。
笔者每天早上总是很早就进了教室,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进行经典诗文诵读。一年级到四年级期间,在笔者的要求下,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已经读完了《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孝经》等经典作品,还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读了大量的诗歌。对这些诗文,学生都能够熟读成诵。大到天文、地理、历史,小到为人处事,这些东西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痕,经典的种子自然而然就注入了他们的血液中。
在讲解《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典时,笔者把相应的历史名人故事都贯穿进来,如把《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故事用现代的元素加上儿童化的语言进行讲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在听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那些父慈子孝、勤奋刻苦、励志修身、勤俭持家等抽象的道理就深入浅出地被学生领会了。笔者在讲解诗歌的时候,对诗人的生平作了简单介绍,有时还把与诗歌相关联的趣闻逸事讲给学生听,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例如,笔者在讲解唐寅《画鸡》一诗时,就引入了唐伯虎为弱势的店家画老虎吓退官兵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唐寅高超的画技和对穷苦大众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在教骆宾王《咏鹅》一诗时,笔者引用了骆宾王作《饿、饿、饿》这个故事,学生听得喜笑颜开。与此同时,笔者还讲诗歌的意向系统,如“落花、流水”表示时光的流逝;送别诗中的“柳”表示留恋、不舍之意;“登楼”表示忧愁、哀伤之意,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更好地走进诗歌、走近诗人,真正理解诗歌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从而使心灵得到浸润,实现修身立德。
编入语文教材的诗歌有一部分是节选的,笔者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将诗歌内容补全,如《古朗月行》的后三节,《长歌行》的后面几句,《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后四句。完整的诗歌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偏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主题思想有代表性的课文,笔者就找出与之相应的诗文做总结。例如《笋芽儿》这篇课文表现的是遇到困难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获得成功,笔者就找了郑燮的《竹石》这首诗做总结。对课文中出现的诗歌,笔者都会找出一组诗来进行群文学习,这样既增加了课文的厚度,又能使学生广阔地接触到经典诗歌,还扩宽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三得。让优秀的经典诗词融入平时的课堂,融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写进学生自己的文章,让学生将修身立德内化于心。
古人作诗行文,既有教育自己的作用,亦有开导、劝慰、点化他人之意。诗文皆为情所生,每一行诗,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切流露。为此,笔者在讲解诗歌时,不仅让学生弄清诗意,更让学生读懂隐含在文字背后诗人的胸襟、气魄与情怀。作为师者,只有把诗人的情怀说清楚,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文,从而爱上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与诗人“对话”。走进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困难,越需要慰藉;只有彼此情深真挚,才会懂得彼此相惜;只有真诚豁达的胸襟,才能包容所有不快。
在教授《春晓》时,笔者通过抓“啼鸟”“风雨声”“花落”等词语,让学生在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揣摩:诗人是睡了,还是没睡呢?结合诗文中的意象领悟诗文背后诗人的情怀。教师领着学生悟诗歌,从悟中去内化。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枝一叶一菩提,让学生领悟诗歌的韵味,那定会为诗歌的教学打开一扇明亮的天窗,让诗人的情怀与自己的感知相通,达到借鉴育人的目的。这又为学生领悟世界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桥梁。
在教授《悯农》时,笔者让学生们反复吟咏前两句诗,抓住“春种”“秋收”这两个词想象农民劳动的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劳;抓住“万颗子”感受季节的风雨和顺、庄稼的大丰收。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百姓丰收后的喜庆场面和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在对农民幸福的生活场景的想象中吟诵后两句诗,结局却是“农夫犹饿死”。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愤懑油然而生。劳动人民辛苦创造的财富却被食指不沾泥的统治阶级无情地剥夺,这是何其不公啊!诗人对畸形社会的控诉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都融进了这通俗的文字里。
喜、怒、哀、惧、爱、恶、欲,酸、甜、苦、辣、咸,七情五味交织在一起,绘出了人生百味。这些情感在外物的触发下就能在文人的心中激起波澜。或欢喜,或闲适,或激越,或豪情,或悲伤……珠玑文字跃然纸上,成为不朽之作。或豪情万丈壮志满怀,或触景伤怀哀叹缠绵,或异国他乡孤独思亲,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或睹物超然空灵自若……这都是诗人创作的大情怀。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关键词句创设情境,对诗歌反复吟咏,想象画面或结合诗人创作背景,触摸心境,才能与诗文之气相通,与诗人的心境相通,才能真正地被诗人的情怀打动,达到点化育人的目的。
在平时的社团活动课上,笔者教授学生们一些传统的礼仪,如站立、走路的姿势,相互行礼的方法,让学生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一举手,一投足,温文尔雅,富有儒者风范。让礼仪教育内化心灵,达到修身的目的。笔者在教学生学习《诗经木瓜》时,一边教学生吟唱,一边和着节奏相继行30度、60度、90度的周礼。笔者还将屈原的《橘颂》以吟唱的方式,跟学生一同登上了学校“六一”儿童节的舞台。与此同时,笔者还联合音乐教师自编曲子,把《诗经天保》搬上了学校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笔者还把《论语》的《学而篇》,《诗经》的《关雎》和白居易的《池上》串接起来,通过传统的诵、念、唱等技法,配上传统的礼仪动作,加入道具,展现了课堂上的严肃、恭敬,以及课下学生们的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在舞台上不仅展示了自我的风采,还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这个节目被湖南省2018年中小学生春节联欢晚会栏目组看中,还登上了湖南经视的舞台。
学习诗文,吟唱经典,感受情怀,学生通过大量的古诗文的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自身的言行得到匡正,让外在的礼仪形式内化于心。学经典,演经典,用经典,使学生在培养真诚、善良、勤劳、勇敢的良好品质的同时,真正实现修身、立德。
参考文献:
[1]罗 博.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浅谈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4(8):69.
[2]吴荣永.浅析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学法指导,2015(2):89.
[3]梁 爽.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策略[J].学理论,2015(33):301-302.
[4]齐金言.小学古诗文教学探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5]李彦丽.榆树市实验小学高年段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吉:延边大学,2016.
[6]毛羽艳.小学语文教材古诗选编研究——以鄂教版和部编版教材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
[7]张慧慧.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5):829.
[8]黄春雷.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9]易兴华.小学古诗自主阅读及素养培养[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