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周双记
摘 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具备语文素养,能够方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感受语文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立足于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分析了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后,给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高年级;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55-01
许多人通常会把小学语文教学想得过于简单,认为只要带领学生读读文章、背背课文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语文知识更加便于理解。学习语文知识只是小学语文课堂一个基本的小目标,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的获得。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和奠基时期,如果能将语文素养一以贯之地传承下去,就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作用,受益终生。因此,不能认为学生理解力不足,就忽视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育,因为这一素养的形成正是要從小抓起。
(一)做好课堂设计,形成合理制度
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课堂设计,从而使每堂课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借助规范化、合理化的教学机制。首先,课前,学生要预先通读课文,在家长或其他学习工具的帮助下写上释义,完成课本后面的小练习;其次,课堂上,应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在规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再次,下课后,教师还应安排学生回家完成一些简易的小任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多种媒介辅助课堂教学
现代科技为教师们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辅助工具。例如,在投影仪上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短片,或者借助其他工具进行现场的情境模拟。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阅读课文、学习课程的兴趣。此外,只有兴趣是不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还需要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加入适当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声音和表情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本中的情节,并让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主旨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一段重要的回忆。
(三)课内外语文知识的补充
仅仅学习课本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来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重点落在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积极向上的榜样事迹以及优美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们领略语文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课后,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主要方式有:从学校角度来说,就是要完善学校的图书角服务,更新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更多图文并茂、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趣味书籍;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生课外读书活动中来,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生僻字或者其他不懂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家长进行及时解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按照教师的安排,自觉完成每天规定的阅读量,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四)教师自身的带头作用
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考虑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能否做到,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自己是否全部看过。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心里是比较权威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全面、丰富的知识储备。倘若教师不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就很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遇到自己也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不仅损害了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也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语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素养的培育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是比获取知识更加高级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库,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章 利.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规律 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导报,2013(4):55.
[2] 潘世流. 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40-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