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中数学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探讨

时间:2024-05-11

李铨辉

摘 要:数学教学是学生积累、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复习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对高中“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进行全面探讨,目的是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教学;数列求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69-01

在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复习教学,分别是知识罗列、讲解例题、练习巩固、课堂小结。这种复习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起到引导、启发作用,但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且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所以笔者尝试改变这一现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情境的作用在复习课中一直被忽视,复习课中的知识梳理环节对学生而言,不仅感到厌烦且学习兴趣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效率很难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本节课知识串联起来,确保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新颖性,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深入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数列求和”复习课教学中,笔者以数列求和的小故事拉开序幕:高斯在小时候就能正确计算出1+2+3+…+100的和。借助故事的方式体现本节复习课的重点,首先让学生回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PPT课件,并在展示时强调数列求和公式中各个值的作用和变化。

二、巧妙设置问题,引领学生完善理解

梳理知识要点是复习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是复习课,就应该把知识要点串联起来,可以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把知识要点串起来,层层递进,从而把整个章节的知识主线串起来,促使学生对该章节的知识有着透彻的理解。例如,在“数列求和”专题复习课教学中,先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问题1: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的推导方法是什么?问题2: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是什么?在提问的同时引入合适的例题,以讲解例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包括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并项求和法、裂项相消法等,通过问题环环相扣、有序地延展,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并拓展“数列求和”知识。

三、科学合理选用例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解答例题是巩固知识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合理地选用例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数列求和”复习课中,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最大化地发挥例题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解答例题不仅是知识的探索过程,更是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解题方法的过程。所以选用的例题一定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综合性强,覆盖内容广,题型可进行迁移和变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四、简语归纳总结,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例题解答完,并不代表该教学环节结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复习过程,总结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列求和”复习课中,笔者针对每一个小内容和解题技巧都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总结。例如,错位加减法,原理是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值保持不变;计算步骤是简分母、定數位、寻倍数、同变化、算结果,这就是求数列前n项和错位加减法的口诀,也是等差数列求和中的一个典型特征。

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学生而变。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探究实践空间,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思考,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 琢.高中数学“微专题”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以《分段函数中的多元变量取值范围问题》一课教学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4):189-191.

[2]宋 健.高中生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函数的性质复习课”微课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19(24):9-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