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摘 要:“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文章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价值取向上介绍了中国“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印度、欧洲古代文明史“分”的思想进行了比较,从而让读者明白走向世界的中国自身拥有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
关键词:文化特色;“和”文化;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合”,如果用三个字概括就是“和为贵”,如果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和而不同”……国人善于“合”,洋人好于“分”,此乃是世之公认的事实,古已有之。
其实,就文化本身而言,其最大特性在于“分”,而不是“合”。所谓“分”,即“分裂”“分解”“分化”。“分裂”“分解”即一分为二、整体分开;“分化”即形成不同的特色、种类。
文化既然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从逻辑上讲,越是适应环境或生活的则越是文化。譬如,在湖南就有“十里不同音”的谚语,也就是说方言的种类五花八门。在世界的诸多文化中,“分”的特点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文明中,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都是“分”得比较彻底的。先说印度,论人口,据印度2019年报道,人口已经达到13亿5000万,直逼我国人口总数,但其国土面积却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印度名为一国,实有多分。印度有10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种族成见深重,教派林立,宗教仇视,种姓之间至今仍然不通婚。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分裂的现象,随处可见。
再者,从欧洲来看,整个欧洲的土地面积与我国国土面积相当,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共43个国和一个地区。据统计,2019年欧洲人口总数有7亿4000多万。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一统天下之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及地区政教合一,千年黑暗,战争不断,结果是欧洲分裂形成许多小国家。直至目前,其分裂之势仍在继续扩大。
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上,人称有“四大文明古国”,即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然而,时至今日,唯有中国传統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光彩夺目。
世界各地的人们今天还在读儒家、道家、墨家,读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并且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简而言之,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合”或者“和”字上面。“合”或者“和”即“和合”。“合”有“融合”“统合”的意思;“和”有“中和”“和谐”的意思等,用一句话说就是“合起来”“不分开”的意思。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虽然科学理性不足、民主法制不强,还有竞争及创新意识缺乏,但是其不仅不败不衰,而且与时俱进,发展辉煌,其特色、优势确实全在于一个“合”或者“和”字上面。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国文化个性殊强”提及七方面,其中有三方面与此相关联。他写道:
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量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五、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七、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见《中国文化要义》绪论)
说到“合”或者“和”,前面已经有过不少描述、论述,简而言之,自孔子建立儒家学说,倡导并践行中庸之道,儒家学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观念现时已经成为世人公认的黄金原则,成为指导和判断人们行为的准则。中国文化之“和合”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中国文化“以和为贵”。
人有不忍之心,中国人尚谦卑、能忍让;以己度人,求同存异。《论语》有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中国文化重视礼治。既讲“以和为贵”,而且“和”是讲原则的,提倡“互敬”“包容”“共存”“共享”“兼容并蓄”“存大同存小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理念,建立多种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
其二,在生活习俗上,中国文化以“家”为本。
以“家”为本,以血缘亲疏关系为依据,以孝为先,亲亲为大,兄弟相悌,朋友有信,泛爱万物。具体而言,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问题,确实都是世俗文化、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譬如“三纲”“五常”,要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要求为“上”的要做好为“下”的模范表率,发挥示范作用;“仁义礼智信”,则要求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互敬、朋友有信……儒家重道德教化,要求世俗道德内植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文化,也是世界其他文化不可能不赞同的文化。如果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危害别人的文化,那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懂得中国文化。正如有人说的,如果西方人真正懂得了中国文化,你叫他们不学都不行。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文化具有天地精神。
中国文化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体现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天地精神,对于一切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强大的同化力。我们在温习历史的时候,对此应该是感触颇深的。即便是宗教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也会被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同化。
在西方,不同宗教之间由于立教宗旨不同,常常会对立斗争甚至发动战争。而在中国,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能够相互包容、和平相处,各大名山常常是儒、释、道和睦邻居。譬如,对汉初入关的印度佛教文化的改造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元代蒙古大兵入关后,儒学文化特别是程朱理学同化吸收了蒙古族文化,成为元王朝统治实施的主流文化;特别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了科举制度,以朱熹编辑的《四书》以及《四书集注》为主要内容和标准,使儒家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还有,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等,均受变于儒家文化,都承认中国人祭祖和祭拜圣贤的各种礼俗制度。这些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浩然正气,重义而轻利,讲以心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坚信经过“修身养性”“克己复礼”不仅可以实现“齐家”“治国”而“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还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心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