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专家明星强强联手,严肃国宝也“卖萌”

时间:2024-05-11

清风

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之后,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再次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节目汇集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的27件文物珍品,融合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以纪录式综艺语态讲述顶级国宝的前世今生。

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接地气的国宝“活”了

以往,说到文博类节目,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播出的此类节目,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伟光正”——专业正确但生硬晦涩。而《国家宝藏》一改过去填鸭说教式的讲述,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深度挖掘文物中蕴含的易于被现代年轻人接受的闪光点,以近年来电视荧屏上颇受欢迎的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以点带面揭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非常巧妙地将“高大上”和“接地气”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话岁月,万语千言,历史这本书,我们一起慢慢翻;一眼千年,光阴似箭,守护的故事里,已过沧海桑田,再多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国家宝藏》第一期节目可谓异彩纷呈,张国立担任1号讲解员给节目定下了靠谱的基调,李晨、王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刘涛等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则带来活泼气息。此外,更有中国九大博物馆馆长齐坐镇,为节目内容“背书”。

文化是《国家宝藏》这档节目的核心,以首期展示的3件故宫博物院文物为例,《千里江山图卷》将华夏山河的宏伟囊括于画卷中,以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倾诉了对壮丽家国的情怀与眷恋,让观众看得心潮澎湃;石鼓承载着自先秦时期以来所奠定的刚健、秩序、进取的文化内涵,用最早的文字记录着华夏文明的博大;明艳炫彩的各种釉彩大瓶,因暗合了网络上对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最受热议,节目里虽然也表达了吐槽之情,但更指出其不仅代表了当时陶瓷工艺技术的集大成,更体现了大国盛世的物质与文明自信,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舆论关注。

《国家宝藏》在文博节目娱乐化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堪称形式创新的标杆,但它昭示的并不是娱乐需求多么大,而是年轻观众对文化内容仍有渴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每一件看似冰冷的文物都是对历史烟云的见证,都承载着许多鲜活的人和事。与文物展示有关的文艺创作就应该在普及文物知识、展示文物精湛工艺的基础上,用心往更深處挖掘,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和释放文物所蕴含的浓浓人文气息,让文物“活”起来。

精彩的国宝故事谁来演?年轻人说了算

作为一档题材相对比较严肃的节目,《国家宝藏》的呈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节目中,各大明星更是化身历史人物,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传奇,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的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流行语。在很多人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

节目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邀请明星做国宝守护人,用多样化的舞台表演结合综艺表现手法讲解国宝的前世今生,这些都是电视手段。让观众通过看这个节目而走进博物馆,才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他们不是明星,但背后的故事更精彩

为了讲好国宝故事,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不仅有明星大腕的“场景重现”,还有很多普通人的动人故事。比如典型的“故宫人”梁金生,这位与梁家辉一同推介石鼓的守护人从他的高祖父开始,一家连续几代人都在故宫供职,而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38个年头,是名副其实的“故宫世家”;比如年轻的志愿者张甡,号称“瓷器问不倒”的他在故宫已经志愿服务了5年,说到各种釉彩大瓶,他滔滔不绝,充满热情与敬畏,而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再比如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他的现场演示让观众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而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的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也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国家宝藏》更加打动人心。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守护中华文明的宝库。《国家宝藏》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让观众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诚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所言,如今,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执着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