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1
任永刚
摘 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实践化教学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培养学生做一个充分享受、实践体验、践行道德生活、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生命感觉的人,使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先生倡导的“做中学”很好地阐释了教学的实践性。新教材更加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知、表达真情、落实真行动,内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践行能力。实践化教学能指导学生真做,进而走向真知、真懂、真内化。笔者凭借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提出了几点新的看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的依据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把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才能、智慧与品德,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的内化不能靠强迫,要通过个体的实践体验活动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就要注重知行统一。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的界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真实的、行动的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这种师生活动是实践化的,有着“真实的、生活的、行动的”特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培养学生做一个充分享受、体验、践行道德生活、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生命感觉的人,使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的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本课程性质是实践性,并规定:“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实践化教学的目标是改变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问题,打造育人课堂,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化的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化教学的策略
(一)深入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活动,深入才能浅出
实践化教学不能抛开课标,深入研究课标,浅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才会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是水平,浅出是境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绿色生态课堂。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时,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既有课内,更多的是课外。教师节快到了,同学们学习做纸花送给老师。
1.教师给学生分发工具(各种颜色皱纹纸、卡纸、铁丝、剪刀、胶棒等),请同学们观看制作康乃馨的视频,学习制作康乃馨的方法。
2.学生制作康乃馨。教师规定学生在25分钟之内完成纸花的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享自己制作纸花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给教师送花。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亲手制作的花朵送给你们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此设计不拘泥于教材,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效果很好。
(二)精选活动素材,触及学生心灵,心动才能行动
素材的选取与利用是一门学问。教师在选取时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在运用时要为学生发展服务。选取考究、剪辑科学、展示到位的典型素材,则充满着正能量,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能够触及学生心灵、打动学生,从而化成一股内驱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时,设计“谁与争锋”辩论活动,围绕如何运用网络,正方、反方各自确立观点,并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佐证,说得有理有据。教师最后明确: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利用互联网。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网络的正面价值。同时,网络的利與弊暴露无遗,强化了学生对网络两面性的认识。
(三)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才能生成
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此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充分发挥和彰显学科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课堂充满着生活气息,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例如,教学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时,教师如下设计:
1.火眼金睛小卫士:在我们的身边、班级、学校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不文明行为?
2.真知灼见践行者:我们发现了这么多不符合礼仪的不文明行为,那么怎样解决这些行为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讨解决办法,让我们班集体越来越好,咱们布里中学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
此设计完全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列举不文明行为、设计文明公约时,就会内化为自身的行动,久之养成习惯,进而形成素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教,贵在得法。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和特有的育人功能,决定了我们用心实践,才能打造出形神兼备、术道兼修的课堂。
总之,浅薄之见,一家之言,只是不忘初心,怀揣道法自然的梦想,走在且思且行的路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04.
[2]阿克夫,格林伯格.21世纪学习的革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编辑 温雪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