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主线 重塑镇域经济新格局——以成都市安德镇为例

时间:2024-04-24

刘 佳 滕 骥 邵兴全

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主线 重塑镇域经济新格局
——以成都市安德镇为例

刘 佳 滕 骥 邵兴全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成都郫县安德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现代大都市经济的辐射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在统筹城乡发展,重塑镇域经济新格局中,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中雁竞飞”中的先行者。在产业发展上,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在城镇化道路上,实践“立城优城”线路;在金融服务上,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当然,安德镇在建设现代型小城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镇规模偏小,人口集中度有待提高,企业规模较小,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与引进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措施是积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协调规划建设,注重城镇效益提升,实施交通优先战略,为全镇的发展打下基础。

镇域经济;统筹城乡;产业集群;安德镇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成都郫县安德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现代大都市经济的辐射和周围农村腹地的双重影响。从2004年开始,安德镇以川菜产业发展为支撑,积极发挥川菜产业的集群效应,注意吸纳成都市区梯次转移的产业,抓住被确立为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的机遇,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中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动推进“三化”,加快“一城两带三基地”建设,在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在统筹城乡发展,重塑镇域经济新格局中,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中雁竞飞”中的先行者。我们在总结安德镇八年来城乡统筹所取得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论证提出下一步的措施建议,为其他乡镇发展提供参考。

一、 特色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理论依据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在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与其周边地区小城镇通过扩散与聚集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由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这些小城镇具有很强的发展优势。对于小城镇的建设应主要从产业促进、人口吸聚、制度创新、功能升级、区域调控等方面着手。对特色产业集群及小城镇建设的理论研究,带给我们以启示:基于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集群是发展现代型小城镇的理性选择。小城镇拥有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这需要深入发掘,理性地加以选择,唯如此才能抓住自身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发挥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基于品牌战略的特色产业集群是现代型小城镇建设的立镇之本。在品牌经济时代,产业集群更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利用原产地优势,实现品牌溢价,这样才能将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基于项目带动的特色产业集群是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重要抓手。项目的多少与大小关系到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只有大量具有相关性的项目聚集在一起,才能带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实现外部经济,有效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分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因此,以项目为抓手是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必由之路。

二、 安德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镇域经济竞争力得到巨大提升

首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镇实现三次产业增加值24.1亿元,比2004年增长近三番,年均增长率26.5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7亿元;2011年完成税收1.02亿元,是2004年的2.04倍,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0元,从2004年起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11380元,是2004年的1.9倍;城乡居民收入由2004年的2.5:1缩到2011年的2.0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其次,工业支撑强劲。大力发展以川菜原辅料、调味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关联产业。目前,已形成2.2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已签约引进重点产业化项目80个,完成投资54亿元,累计建成投产企业5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再次,农业基础扎实。安德镇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一区域一特色”战略,已带动形成2.5万亩的标准化蔬菜配套种植基地,引进善联科技、饮水源农业等企业投资建设有机蔬菜(转换)基地3000亩,丹丹豆瓣公司、四川国菜农业科技公司等投资建成现代设施农业1000亩。发展安宁校地企蔬菜合作社、广福韭菜合作社、泉水劳务合作社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7个,涉及11个村,带动面达到52%以上。

(二)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首先,积极发挥川菜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布局的重中之重。安德镇将川菜产业确立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 “川菜产业园区”,抓住“郫县豆瓣”这一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川菜原辅料、川菜调味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食品工业。其次,依据川菜产业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实现了“从散到聚”。以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融合,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效益农业,带动形成2.1万亩的标准化蔬菜配套种植基地,累计实现土地规模经营5000余亩。再次,围绕川菜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相关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从无到有”。安德镇围绕川菜产业,发展以川菜美食为特色、集川菜原辅料生产和食品加工、展示、购买、体验为一体的产业旅游,建成4万平方米川菜美食体验街,并启动了“中国川菜产业园”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最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现川菜产业品牌不断提升。鼓励企业依托“郫县豆瓣”的品牌优势,积极参加积累各种荣誉,目前园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省级著名商标企业5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园区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川菜产业食品加工基地”,已成为安德镇实施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空间地域呈现集中化态势

为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无序及产业分散化状态,安德镇以“川菜产业园”为核心,不断扩大城镇规模,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高标准实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形象、城镇功能和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价值大幅提升,城镇经营性用地拍卖均价由2004年的每亩18万元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70万元左右;商业用房月租金(按30平方米计算)由每间80元左右上升到1200-1500元。

(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统筹呈点、面推进态势

安德镇以“四大基础工程”建设为工作抓手,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新居建设,基本建立起以“村民议事会为决策议事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民主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村级治理结构,初步形成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的长效机制。

(五)各项社会事业及党的建设取得全面进步

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改善民生。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村(社区)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综合信息平台等文化阵地建设,“2-3-3”群众文化工作模式被中央党校选为教学案例;初步建立起城乡就业援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70%、99%,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86%、99.9%。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发展党员156人,新建“两新”组织5个,镇党委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安德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经验及启示

(一)在产业发展上,在“产城一体”的实践中,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产业倍增”

安德镇采取“一镇一主业”的发展思路,在“产城一体”的实践中,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倍增”,实施有重点针对性的招商,着力引进“名、优、特”企业和龙头型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川菜调味品、川菜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同时,初步形成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服务业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联动机制。

(二)在城镇化道路上,主动实践“立城优城”战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化的加速发展

2011年,安德镇综合城镇化率达到65%,其城镇化水平正在步入加速城市化阶段。为此,安德镇围绕“川菜味乡”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对外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安德投资创业。同时,注重城市内涵提升,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突出城市对产业的功能辐射作用。

(三)在金融服务上,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

安德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3.1968亿元财政资金撬动42.2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参与产业建设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创造了T-BOD融资模式,引进四川世创公司组建安德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全权负责资金投入,政府与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园区规划、征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工业园区建设五年来,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即形成了2.2平方公里的工业承载能力;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促进投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实施重点镇建设5年来,共引进外资1450万美元,改变了2004年前无外资引进的状况。

四、安德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对策

(一)安德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规模偏小, 人口集中程度有待提高。尽管目前安德镇综合城镇化率达到65%,但人口分散居住状况依然存在, 对小城镇各项功能的发挥有较大不利影响。二是城镇管理和协调权限较小, 减弱了改革力度。从安德镇目前进行的城乡统筹来看,镇政府管理和协调镇域内各种事务的权限已不能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对大型企业集团的培育与引进有待提高。安德镇目前引进的项目虽然数量较多, 但普遍规模较小, 大型企业集团较少, 带动力不强, 使镇域内的各类生产要素没有达到最佳组合,集聚效益没有得到最大发挥。四是土地、资金问题仍制约着安德镇的发展。尽管安德镇当前经济发展活跃,但由于农田保护率过高,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整理折抵指标报批程序繁琐,建设资金贷款难、筹资难,严重制约了小安德镇的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五是统筹城乡发展有待进一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有待实施。尽管成都市确立了一批优先发展镇,但旧体制是制约优先发展镇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障碍。怎样以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通过行政、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来推进优先发展的建设与发展,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安德镇建设现代型小城镇的下一步对策

“十二五”期间,安德将按照“稳中求进、转型发展”的工作基调,充分运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继续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着力在川菜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现代农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率先建成全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综合示范样板,全面推进安德镇的现代化进程。

1.坚持走城乡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建设“现代型发达小城镇——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综合示范镇”的目标,力争“中雁竞飞”的先行者。

安德镇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高效推进、二三产业递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安德必须抓住机遇,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力争“中雁竞飞”的先行者,率先建成全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综合示范样板,现代型发达小城镇。到2015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成农民新居160.6万平方米;打造形成百亿川菜产业税收超过3亿;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功能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以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206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7308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为1.69:1;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基本实现均等化,县级副中心的辐射功能和带点作用基本实现。

2.协调规划建设,坚持规划是龙头, 以“协调”替代过去的“控制”。

安德镇应积极抓住城镇郊区化的发展趋势,采用“协调”为主的规划方式,从社会、集体等多渠道融资,全域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点位尽可能靠近城镇,空间尽可能向空中拓展,资源尽可能跨村整合”为规划原则,将新型社区数量从25个减少到17个,提高城镇人口的集中度,实现 “产业发展、城市配套、生态保护”为目标的“产城一体”发展规划。

3.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试点,全面突破城乡分割,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应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三个80%的目标,即“农业劳动者80%的收入来自农业,80%的农用地实现规模经营,80%的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土地规模化、农民职业化、产业高端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田园景观化”的工作要求,实现“两大产业、三大板块”的产业布局,联动推进“三化”合理有序地发展;积极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试点,按照“锁定项目、封闭运行”的要求,探索试点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经营模式,试点川菜园员工房建设项目,试点汽车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同时,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引导村(社区)重点围绕社会治安、城乡环境、文化建设和新型社区管理等方面使用资金。创新农民新型社区、无主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新型社区自我管理水平。

4.注重城镇效益提升,进一步发挥川菜特色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着力推进以“产城一体”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期间,安德镇应在“产城一体”的基础上,实施“立镇优镇”战略,充分利用城镇化所带来的物流、人流及财流,大力发挥川菜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加速推进安德城镇化进程。依托川菜产业化园区,全力实施川菜产业“倍增计划”,配合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围绕打造百亿川菜产业目标,加快总部基地、物流会展、精深加工、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生态基地等六大环节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全链产业;积极创建“中国川菜产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完善川菜旅游线路,创建川菜旅游品牌与川菜美食街;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招大引强;完善川菜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加强食品研发设计,全面提升川菜产业整体竞争力。

5.实施“交通优先”战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结构,为全镇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为避免基础设施不足所带来的瓶颈效应,“十二五”期间,安德要按照“县级副中心”和“小城市”的定位,运用好一般场镇改造和用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实现基础设施配套,大力实施城镇环境整治,深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实行数字化和网格化相结合的城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镇域管理水平。

2012年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校级重点课题

刘佳,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17;

滕骥,成都农商银行职员,博士,四川 成都 610041;

邵兴全,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讲师,博士,四川 成都 610110。

F292

A

1008-9187-(2013)03-097-04

【责任编辑王喜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