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锡炎
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李锡炎
苏东坡为官施政的人格文化特征是:为官以民为本,为政以廉为首,为文以真为魂。这种人格文化集中体现为政治家情怀与文学家风采的高度融合,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人格文化精神,富有固本性、惠民性、多维性、修炼性特点。它对于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苏东坡;人格文化;文化;人格;以民为本;廉洁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时候,在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挖掘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人格文化,加强党性修养的当今时代,研究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将会引发我们许多新的思考,给我们带来有益的新启示。
苏东坡从政为官40年,做出了为后人称颂的为政业绩,留下了可为后世传承的人格文化。所谓人格文化,是指塑造和提升自身人格,尊重他人人格,培育和弘扬人格魅力为核心的文化形态。纵览中国历史,苏东坡为官施政,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集中体现为文学家风采与政治家情怀的高度融合,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人格文化精神。苏东坡从政为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与挫折,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被击垮,从来没有改变自已从政为官的独持个性。即使是在孤悬海外的儋州,孤独的他也依然直面人生,苦中作乐。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个性和人格高度评价,他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我们要深刻认识苏东坡的人格文化全貌和本质,还必须多视角深入研究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特征及其时代价值。
苏东坡民本思想和爱民惠民忧民的人格文化,在他的政论和从政为官的行为中体现得很充分。他在《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中的《刑政》篇里就明确地提出了“民者国之本”的理念。他在《策别训兵旅二》中也明确地说:“民者,天下之本。”在《东坡书传·五子之歌第三》中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可敬不可贱”的观点,并指出,如果失民就会失天下、失国家。苏东坡认为,要把国家天下的事主持好,首先要把民众的事情办好。难能可贵的是,苏东坡还提出了与民“同劳”“同乐”的思想,他在《既醉备五福论》中说:“君子之所以大过人者,非以其智能知之,强能行之也。以其功兴而民劳,与之同劳,功成而民乐,与之同乐,如是而已矣。”苏东坡的这段话,道出一个闪光的人格文化真理:如果领导者只在上面发号施令,不深入到群众之中,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想办的事也办不成,而只要与民同劳同乐,就会上下同心。
苏东坡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为官的民本理念,而且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做出了后世称颂的爱民惠民实绩。尤其是他在杭州、徐州、定州、登州为官和在黄州、惠州、儋州遭贬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千秋功业。在苏东坡任职的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坡处处有西湖。”事实的确如此,苏东坡任职的不少地方现在都保留着西湖的美谈佳话。例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惠州西湖、颍州西湖,等等,而最有名的还是杭州西湖,至今杭州人民说起苏东坡疏浚西湖的事来,还是那样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在徐州任职期间,黄河上游决口,徐州城外洪水涛涛,城内百姓人心惶惶。在这危及关头,苏东坡到城门口坐镇指挥,筑堤防洪,终于把洪水挡在城外,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苏东坡在徐州抗洪的显著功绩,不仅受到百姓的夸赞,而且也受到朝廷的嘉奖。苏东坡到杭州任职后,发现当地老百姓看病困难,便自己拿出了五十两黄金,还筹集了一些资金,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所公立医院,取名为安乐坊,为杭州民众防病治病,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
苏东坡强调为官之人要有爱民忧民的深切之情,不可将民本思想空洞化抽象化。他说:君子“视民如视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贤者”,“始之以至诚,中之以不欲速,而终之以不懈”。苏东坡认为,从政为官者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民众,以至诚之心对待他们,不要急切地要求他们去办成某一件事情,也不要怀疑他们办不成事情,相信他们最终会办成事,一定要用严肃、慎重的态度来帮助大家克服功成而松懈的思想。苏东坡将这种 “至诚” 待民之情,贯彻到他审案办案、治国理政的行为之中,至今还作为爱民美谈广为流传。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一位绸缎商把一位制扇商告上公堂,绸缎商告制扇商赊了价值二万贯钱的绫绢,逾期分文未还。制扇商也并非奸商,只因老父亲病故,办理丧事亏欠了不少债务。又因夏天多雨,扇子的销路很差,所以债上加债,一时无力偿还。苏东坡觉得两者各有道理,各有难处,如果简单地作出判决,虽然给绸缎商讨回了公道,但制扇商势必家破人亡。面对两难选择,究竟如何才能至诚待民,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苏东坡思考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苏东坡让被告制扇商取得二十把上好的团扇。苏东坡在团扇上挥洒笔墨,作画题诗并署上自己的字号。他叫被告将这二十把团扇拿到市场上,每把按一千文出售。消息传出,仰慕苏东坡字画的人们纷纷赶来,片刻抢购一空,被告的债还清了,原告的利益也得到保护。苏东坡这个至诚待民、真心爱民的审案故事,体现他爱民忧民的崇高人格,闪耀着人格文化的光芒。
苏东坡不仅一生节俭,清廉从政,廉洁为官,还提出了“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从政为官以廉为首的廉政思想,形成了“非我所有,一毫莫取”的人格品行,升华成为一种为政做人以廉为首、恪守自洁自廉的人格文化,令后人仰慕。
用什么标准评价官员和选用官员?怎样做一个好官员?这成为历代政治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苏东坡认为,为官之要在于做人选人用人应以廉为首。他的政论《六事廉为本赋》,以副标题“先圣之贵廉也如此”为中心论题,以周代用人六事为重要切入点,对“廉”政进行了具体阐述和探索,演奏了一曲“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治政警歌。六事是: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善心),二曰廉能(才能),三曰廉敬(敬业),四曰廉正(公正),五曰廉法(守法),六曰廉辨(辨是非)。归根到一条,即要求把“廉”字放在首位来考察官员应具有的六项素质和表现。就是说,在从政为官的所有素质中,“廉洁”是根本;这一点做到了,官员六项素质也就完备了。苏东坡以为只有“务从俭约”,“割爱为民”,并身体力行,减轻群众负担,多为百姓吃苦,非义之财切莫沾,才能得人心,得天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苏东坡认为,泉清靠自洁,人正靠自廉。在苏东坡39岁那年,第一次外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市)知府,以清泉自况,就写过《雩泉记》文和卢山《三泉》诗。“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以此显示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解脱,如同泉寂居深山无人侵犯污染它,始终保持“自洁”纯净的品格,其关键点在于他实现了人与自然(泉)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类自身心灵的和谐,形成一种身心皆空、物我相忘的东坡人格文化精神。
苏东坡一生为官,之所以能够守得清贫,留下一个好的名声,是因为他始终坚守从政理政以廉为首的人格文化精神。在治国理政、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苏东坡主张“循理无私,节用廉取”,尽量减少一些无益的开支,减轻民众的税赋负担,从源头上加强廉政建设。他还强调将廉政理念转换成为考廉制度,按照考核的结果决定升迁进退,把廉政考核制度与以廉为首的人格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苏东坡还特别强调廉政从自己做起。他在著名的《赤壁赋》一文中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只要不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要去拿,要随时随地加强自我约束,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从政以廉为首的自觉习惯,让廉政走进心灵,扎根社会,形成一种从政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做人以廉为先的人格文化。
苏东坡为官40年,无论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为官,甚至被贬流放,始终笔耕不断,著书立说,一生写了200多万字的著述,涉及政治、军事、历史、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人生、民俗等方面,一生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如咏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咏庐山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一代词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千百年来无人超越。他写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有人说“赋到此翁无古人”。他的书法列宋代四大家之首。他不仅是北宋文坛的领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全才。
苏东坡一生都在大力推进古文革新运动,从韩愈的“文以载道”的观点出发,主张文章的内容应重于形式,反对五代以来那种雕词琢句的文字游戏,推崇一种平和流畅的文风。他在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的信中就说他不学“求深”的“时文”,坚持“词语甚朴,无所藻饰”的文风。他在《南行前集叙》中又强调“文贵自然”,“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为之为工也”。苏东坡认为,文章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古代那写文章的人,并不以能写出文章为好文章,而是以不能不写的文章为好文章。要到了胸中有话非说不可、不吐不快的时侯,才能写出好文章。勉强写出来的文章,绝不是好文章。
苏东坡还特别强调文章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要言之有物。他说:“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有一位叫谢民师的年轻人曾写信向他求教,他回信说:文章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的这些文风主张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
自古以来,在中国政坛上都是诗政不分,文政一体。因此,文风,体现政德,反映人格。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叶,各种矛盾十分复杂尖锐,他用诗词言志抒情,表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政治人格。例如,他在担任密州太守时,面对契丹的不断挑衅,他一面练武,骑马射箭,一面用诗词抒发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豪情。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何等的豪迈,报效国家的决心何等的强烈!苏东坡于六十二岁时贬谪儋州,在六十四岁时写了三首访黎民四友的诗,其一:“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首诗浅易如话,情真意切,体现了东坡的人格文化。在他遇赦北还的渡海途中吟诗:“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些诗句表现出苏东坡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和千古留芳的人格文化。
无论是中国文坛上,还是在我国政治历史中,苏东坡都是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千百年来,他一直受到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普通百姓的推崇和爱戴。苏东坡个性的独一无二,在于他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魅力,特别是能将伟大的人格与普通人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官德的民本性,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从理论属性上看,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融合道、法等各学派理论精华,集大成而得的独具特色的人格文化理论体系,具有固本性、惠民性、多维性、修炼性的理论特性。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对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加强廉政建设,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一,深刻认识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固本性,进一步增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提高人格品行修养的自觉性。
人们喜欢苏东坡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正常、平常的心态。他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在仕途上几起几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罢,自请外放也罢,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他为什么能如此淡定坚强?就是因为他有人格文化的固本强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他都不忘记:做人以廉为先,为官以民为本,为文以真为魂。他有这样的人格文化和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他历经磨难、折腾而能独善其身、独锐其志。
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这种固本性,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领导干部的人格品行修养的极端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名利权位的诱惑,如果缺失固本强基的人格文化支撑,必然会成为名利的奴仆。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有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人格文化的固本性,提高修炼人格文化的自觉性,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上下功夫。
其二,深刻认识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惠民性,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握好人格品行建设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位观。
构成苏东坡人格文化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这种以民为本、惠及民生的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爱民裕民、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贬后,仍是为百姓办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苏东坡人格文化的惠民性,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苏东坡的爱民惠民忧民是他的人格风骨和思想境界,是他的一种政绩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尚且如此,何况当今的领导干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所作出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是,有的人为了个人的目的,不顾老百姓的意愿,做“表面文章”,垒“政绩工程”,搞形式主义的“政治作秀”,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这哪里还有党性原则、人格文化可言?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首要的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爱民为民忧民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党性,真正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从政为民的根本标准。
其三,深刻认识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多维性,坚持全方位多维度加强党性修养和品行建设,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是一个由为官、为人、为文的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人格文化体系。它是以民为本、以廉为首、以真为魂的有机融合,是以做人为基础的从政为官之道。苏东坡的人格文化集政治家的气度、思想家的卓识、文学家的情感为一体,从结构上来说,它既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又具多维性和层次性。
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这种多维性和层次性,告诉我们在加强党性和人格修养时,必须从做人、做事、做官等几个方面加强修炼,特别是要从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做起,不忘根本,不忘老百姓,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看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有党性修养,是看他怎样做人的、怎样做官的、怎样做事的、怎样读书的、怎样交友的、怎样治家的。一句话,就是看有没有道德自律能力。对于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道德自律也要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在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有自律能力,坚持自尊、自重、自警、自励,为人正派,为政清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多维度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格品行修养,包括端正文风,文要精,情要真,心要诚,不说空话套话,不逐浮华,不搞虚假,把以人为本、以廉为首、以真为魂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变爱民为民忧民之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其四,深刻认识苏东坡从政为官人格文化的修炼性,坚持实践中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不断加强人格品行修炼,努力实现人格文化自觉。
苏东坡从政为官的人格文化是怎样炼成的?纵览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历程,就可知道他的人格文化是循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修养人格之路,在大风大浪中修炼出来的。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困难,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始终坚持匡时济世的报国之志,始终保持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宽广情怀。他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后写的《定风波》是一首表现他的人格文化的代表之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这首词里,我们清楚看到他面对风雨交加的人生险恶,仍然具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坚强不屈的精神,也感悟到他自觉追求和修炼合乎儒家文化的高尚人格。
从苏东坡人格文化的这种修炼性特点,我们感悟到人格文化修养,在于持之以恒地在实践中自觉磨炼。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高深的人格表征其实无处不在,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群众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完美的人格和坚强的党性,也是从领导干部待人处事的平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的。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待百姓如待亲人,满腔热忱,认认真真地给群众办事,清清白白地做官,堂堂正正地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自觉追求和塑造合乎时代要求和正确价值的高尚人格,真正实现对人格文化的高度自觉。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出版社,2009-09.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文化中国〔M〕.红旗出版社,2011.
〔4〕苏灿,张忠全.苏轼为官之道〔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5〕贺新辉.宋词鉴赏辞典〔K〕.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6〕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K〕.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7〕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2010.
李锡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四川 成都 610071。
K827
A
1008-9187-(2013)03-0118-05
【责任编辑朱凤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